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而精神世界却要面对巨大压力,在各种压力下,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成年,理应承担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

但他们在经济上还尚不独立,在心理上也还正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期。

大学生亦未曾真正进入社会,相比于已经工作的同龄人,他们的成熟度和承受力会更差。

因此,在学业、人际、就业、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大学生群体容易产生抑郁等情绪问题。

如果出现抑郁情绪放任不管,久而久之便会变成更为严重的抑郁症状或抑郁障碍,最终可能导致自伤、自杀等不可挽回的结果。

研究表明,一般人群的抑郁检出率在5%左右,而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在20%以上,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且抑郁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抑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抑郁的产生是由多种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素质-压力理论指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是个体内在的素质和外界的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界的压力是个体产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消极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较大的外界压力。

事实上,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就是得到他人或团体的认可和接纳,并且形成积极的、稳定的、持久的关系。

社会排斥作为人际关系中消极的一面,它会使个体的人际交往需要受到阻碍,导致个体积极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增加,从而个体陷入抑郁的可能性将增大。

有研究显示,社会排斥是导致大学生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虽然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之间已被证实存在较强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可能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

素质-压力理论中所提到的个体内在的素质,指的是抑郁易感素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反刍思维可能正是抑郁的易感素质。

根据素质-压力理论,虽然外界的压力可能会导致抑郁,但是个体内在的素质也会调节着抑郁产生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社会排斥最终是否会导致抑郁情绪产生,反刍思维可能会在中间起着调节作用。

以往研究表明,经历过相同社会排斥的个体,在不同的反刍下会产生不同的痛苦情绪和需求满足;具体而言,有更多反刍的个体,会获得更多的痛苦情绪和更少的需求满足。

由此可见,反刍思维在社会排斥与痛苦情绪和需求满足之间会起调节作用。因此,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也有可能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

综上所述,研究拟综合探讨大学生社会排斥、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三者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主要考察社会排斥是如何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以及反刍思维是否会在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之间起调节作用。

对此展开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设计减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一、有关抑郁情绪形成的理论

抑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就抑郁的形成机制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理论解释,其中有代表的理论解释如下:

心理应激理论

在心理应激模型中,应激指的是外界刺激,是引起个体紧张的压力来源。心理应激模型旨在找出这些压力来源,以此来分析压力来源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

Coyne认为抑郁的产生需要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心理生理反应。

应激是引起抑郁的最直接因素,它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负性生活事件。

中介变量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应对方式、反应风格、社会支持等因素。

心理生理反应是个体在经历事件之后的身心状态,主要是指情绪情感反应以及生理指标变化。个体的抑郁即是以应激源为基础,通过中介变量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反应。

素质-压力理论

近年来,素质-压力理论被广泛地用来解释抑郁的产生。

素质-压力理论认为,对于抑郁产生的解释需要将个体内在的素质和外界的压力结合起来,压力通过激发抑郁易感素质,将潜在的抑郁病患强化为抑郁患者。

也就是说,在同等压力条件下,具有抑郁易感素质的个体会更容易产生抑郁。

二、总讨论

抑郁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热点,抑郁情绪作为较轻的抑郁现象,如果不引起重视,就会演变成更为严重的抑郁综合症或临床抑郁症。

大学生的抑郁情绪高于一般人群,同时大学生又是社会排斥的高风险人群,有必要对二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

研究通过一个横向研究、一个纵向研究和一个实验研究,对社会排斥、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

下面将从整体上对社会排斥、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三者间的关系展开系统的讨论。

首先,就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来看,结合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来看:

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不仅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而且社会排斥确实会带来抑郁情绪,即个体遭受到的社会排斥越多,其抑郁情绪越严重。

以往大量横向研究结果一致支持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正相关的观点,也有少量纵向研究结果证明了先前的社会排斥经历可以正向预测之后的抑郁状况。

需要-威胁模型认为,社会排斥威胁着人类包括归属感、控制感、自尊感和有意义的存在在内的基本需求。

有研究把排斥分为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它们都能带来负面结果。

急性排斥是一种孤立的排斥体验,个体在这种体验中常常感受到痛苦,并唤起负面情绪。

慢性排斥是反复的排斥经历,可能导致长期的抑郁症状。更具体地说,长期的排斥促使个体耗尽心理资源,最终导致无助感、疏离感和无价值感。

然而,现有研究还未考察过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的共变关系,研究以入学过渡期为契机,考察了大学新生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的共变关系。

在入学过渡期,大学新生的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存在一定的共变关系,社会排斥的初始水平和上升速度可以预测抑郁情绪的初始水平和上升速度。

根据Robinson等人的观点,大量新成员进入群体时,群体的文化和规范还没有稳定形成,因而容易发生排斥。

入学过渡期同样是大量新成员进入群体,这个时期的社会排斥便会上升。

入学过渡期的抑郁情绪也会随着各种压力事件有所上升,对看重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来说,作为人际关系消极一面的社会排斥,正是其抑郁情绪的压力来源。

因此,入学过渡期大学新生的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存在共变关系。

在研究中,社会排斥的初始水平不能预测抑郁情绪的上升速度。

这可能是因为追踪时间较短,而抑郁情绪的积累需要相对较长时间,在较短的追踪时间内还未表现出来。

除了社会排斥,反刍思维也是抑郁情绪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从研究的研究结果来看,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也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反刍思维不仅与当前的抑郁情绪相关。

而且与之后三个月的抑郁情绪也相关,即个体的反刍思维水平越高,其当前及之后三个月的抑郁情绪越严重。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实验室条件下,高反刍思维个体的抑郁情绪均显著高于低反刍思维个体。

根据反应风格理论,个体在面对负性情绪时有三种应对方式或认知策略:反刍、分散注意和解决问题。

相比分散注意和解决问题,反刍是一种负性的认知策略,使个体过度沉溺于负性情绪,不断重复思考抑郁的成因、意义和后果。

这种对负性情绪的被动或强迫思考,最终导致抑郁的持续或加剧。

最后,研究最为关注的是社会排斥、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三者间的关系。

从横向研究的结果来看,反刍思维在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随着反刍思维水平的升高,社会排斥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变强。

另外,纵向研究的结果表明,反刍思维在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的共变关系中起到部分调节作用,但它只在社会排斥初始水平预测抑郁情绪初始水平的路径上起到调节作用。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结果表明,反刍思维更多的是在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的横向的、长期的关系上起到调节作用,而在后两者的纵向的、短期的关系上没有调节作用。

基于这个结果,并且鉴于反刍思维可能存在的延时作用,在实验研究中进一步考察了。

在实验室条件的长时程下反刍思维对社会排斥带来的抑郁情绪的调节作用,以及在不同阶段阻断反刍对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

结果发现,对高反刍组来说,即时阻断反刍,即社会排斥发生后马上阻断反刍可以有效降低抑郁情绪,并在一段时间后,高反刍组的抑郁情绪可以降低到低反刍组的抑郁情绪。

且在24小时后,高反刍组的抑郁情绪可以一直维持在与低反刍组相当的水平。

延时阻断反刍,即社会排斥发生后过一段时间再阻断反刍也可以降低抑郁情绪,但是24小时后的抑郁情绪有所反弹,然而高反刍组的抑郁情绪依然维持在与低反刍组相当的水平。

一直自由反刍,即社会排斥发生后不做任何实验操作,除了在社会排斥发生的短时间内有过情绪起伏,一段时间后和24小时后的抑郁情绪均回到基线水平。

低反刍组在各个阶段阻断反刍没有明显变化。

以往研究发现反刍思维具有延时作用,并且延时的悲伤情绪高于即时的悲伤情绪。

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阻断反刍确实可以降低抑郁情绪,即时阻断效果最好,延时阻断效果次之,自由反刍没有效果。

对于上述结果,其可能的解释是:

一方面,根据需要-威胁模型,个体在感知到社会排斥并经历了归属感等基本需要的痛苦和威胁后,会采取一些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帮助他们从社会排斥中恢复。

比如归因、自我肯定、分散注意力和亲社会行为,这些策略有助于他们重建社会关系,减少社会排斥。

而反刍作为一种负性的认知策略,明显不利于社会关系的重建和社会排斥的减少。

另外,个体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策略还会调节其经历社会排斥后的反应。这就为反刍思维调节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提供了解释。

另一方面,素质-压力理论也可以为反刍思维调节社会排斥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提供很好的解释。

素质-压力理论认为,个体内在的素质和外界的压力结合起来,才能最好地解释抑郁情绪的发生原因。

社会排斥作为外界的压力可以导致抑郁情绪的发生,但是反刍思维作为内在的素质,其水平可以改变社会排斥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程度。

当个体的反刍思维水平越高,社会排斥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程度越大。

不同反刍思维水平的个体对相同的社会排斥事件存在不同的“卷入”程度,高反刍思维的个体往往对事件“卷入”程度很深。

他们更多地思考和关注事件和情绪的消极方面,并且这种情况反复发生。社会排斥事件发生后,这种长时间的、反复发生的消极思考恶化了抑郁情绪。

举报/反馈

极木育儿社

1792获赞 502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