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诗作,全文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此诗在体裁上属于五言律诗,典型的五言律诗在结构上讲求“起承转合”,在声韵上要求二、四、六、八句入韵,并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特点,是古人对诗歌结构的归纳和概括。起承转合四个字很好地概括了诗歌中叙事、抒情、言志等各类诗作的写作思路,也能体现出诗歌从开展、发展、变化到收束的结构特征。
《山居秋暝》“起、承、转、合”四个方面巧妙地描绘了山居秋日的美景与宁静。
起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秋天的山居环境。这里的“空山”并非指山空无物,而是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这正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同时,“新雨”和“晚秋”两个词,点出了诗人所处的时间和地点,为后续的描写打下了基础。
承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以生动的描绘,继续展现山居秋夜的美景。月光透过松林,洒在山间,形成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气氛。“清泉石上流”一句,则将静态的自然景象赋予了动态的元素,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转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句描绘了山居生活中人们的活动。竹林中传来的欢声笑语,是村姑们洗衣归来的声音;荷叶摇曳生姿,是渔船穿过荷塘的场景。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也展示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关注。
合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最后总结了全诗,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赞美。“随意春芳歇”指的是春天过去,芳华已逝,然而这里的秋色却依旧美丽。“王孙自可留”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表示诗人愿意在这片美丽的山林中长留。
整首诗以“起、承、转、合”的结构展现出了山居秋日的美景和宁静。每一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特点,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们生活的展示。诗人的情感着眼点在于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关注,他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这种情感传达给了读者,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山居秋暝的美好与宁静。
《山居秋暝》的颔联和颈联,诗人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将诗句两两相对,形成一种工整而美丽的艺术效果。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明月”与“清泉”,“松间”与“石上”,“照”与“流”,都是相对的。这些词性、意义相近的词语相互呼应,形成了优美的画面和动态感。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竹喧”与“莲动”,“归浣女”与“下渔舟”,也是相对的。这种对仗的手法不仅使得诗句在形式上对称,也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
《山居秋暝》的音韵和律动非常和谐。全诗二、四、六、八句押韵,“秋”、“流”、“舟”、“留”四字相押。这种声韵交错的韵律安排,不仅使诗歌在诵读时更加顺口,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同时“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溪流飞湍声,少女嬉戏声,渔舟穿荷声,萦绕耳畔。
《山居秋暝》中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中秋景画卷,通过具体景物呈现出色彩、光影等视觉效果,使人仿佛置身其中。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雨后秋山的清新景象;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用明亮的月光、清晰的松影和清澈的泉水,构建了一个幽静优美的画面;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通过竹林、洗衣女的形象和莲叶轻摇、渔舟轻荡的动态画面,增加了诗的灵动色彩和生活气息。
《山居秋暝》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优美、和谐的世界。例如,“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山”和“新雨”两个词组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明月松间照”则通过月光和松树的形象,呈现出一种明朗、幽静的意境。
其次,诗人运用了铺排的技巧,将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例如,前两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个意象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环境;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通过竹林、洗衣女和莲叶、渔舟的形象,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整首诗以一个“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山居秋暝》堪称是一首听觉美、视觉美、意境美三美兼具的典型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