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会给个体带来许多负面后果,例如社交焦虑、抑郁、不良人际关系等等。
研究发现,疫情期间人们由于对病毒的恐惧与不确定性导致个体的抑郁、焦虑、压力和恐惧增加,这也会促使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求归属感与安全感,这也增加了网络成瘾的风险。
大量研究证明网络成瘾与抑郁存在紧密联系,高抑郁风险者网络成瘾水平显著高于低抑郁风险者。
社交焦虑是一种倾向于使个人害怕和想要避免社交场合的焦虑。研究表明,个人在青春期患社交焦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王建平等人调查了1506名中学生的焦虑情况,发现大约15%的人有不同类型的焦虑,其中社交焦虑以14.5%居首。
研究显示,社交焦虑导致的终身患病率为10%-13%。
社交焦虑的人倾向于避免与人和环境接触,从长远来看,这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学习成绩和建立亲密关系。
此外,社交焦虑也称为社交焦虑症,在一定程度上会发展和破坏人的社会功能。社交焦虑障碍高发年龄为13~28岁,持续病程较长,易引发其他心理症状或并发症。
已有研究检验了特定人际关系对网络成瘾的不利影响。
高中生人际关系负向预测网络成瘾,人际关系越良好,其网络成瘾可能性越低。这表明网络成瘾成为全世界青少年的一个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明确了解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青少年在网瘾过程中抑郁、敌意和焦虑加剧,应对网络成瘾进行干预,防止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国内外有关研究证明抑郁与人际关系及网络成瘾高度共病,社交焦虑与人际关系及网络成瘾高度共病。
因此,联合研究人际关系、抑郁、社交焦虑、网络成瘾非常有必要。
研究高中生的网瘾程度、人际关系现状、抑郁症和社会焦虑,以及这四个因素与网瘾产生的关系,对于改善高中生的抑郁症和社会焦虑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人际关系如何影响学生中网瘾的产生,以及人际关系如何通过抑郁和社会焦虑的中介作用于青少年网瘾的产生,可以更好为高中校园心理工作提供地指导。
对高中生进行更有效地干预,预防网瘾、人际关系问题、抑郁和社会焦虑的产生,为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支持。
抑郁与网络成瘾因问题同样存在性别差异,但对于两者的差异众说纷纭。
一项分析表明女性群体相比男性的抑郁发病率更高,症状也更为严重,李文凤研究显示男生抑郁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刘虹的研究得出了女生抑郁水平更高的结果。
临床表现上抑郁问题同样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表现为更多的睡眠、进食问题,男性则以酒精或药物使用等问题为主。
关于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崔玉玲等研究表明女生的网瘾程度高于男生。
一些国外研究表明,男生的网瘾得分高于女生,即男生的网瘾水平高于女生。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生对于有成瘾风险的游戏更加感兴趣,选择可能性更高。
在传统家庭中,女生会比男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管教从而受到较多约束,能够有效控制网络行为。
因此女生相较于男生会更容易出现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
上述研究验证了抑郁问题与网络成瘾在性别上的差异,研究也将以性别作为调节变量,以期找到适合不同性别高中生的教育启示。
鉴于我国青少年人口众多,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危害,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是预防或干预的基础。
个体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接受能力,注意力容易被新事物吸引。
他们渴望友谊,寻求他人的认可,但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再加上学业和人际关系带来的负面情绪等因素,使得青少年容易出现网瘾。
Zadra等人发现,青少年的个体特征、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本身的特点是青少年网瘾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个体人格特征方面,网络成瘾与16PF中的自主性、警觉性和情感性的相关性更高;Kuss等人认为过度追求刺激、攻击性、神经质等人格特质更容易出现网瘾。
关于个体情绪有研究表明,自制力差的人更容易成瘾,自制力越差自制力越差,使用网络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问题性网络使用。
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力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网络成瘾者的自控能力和抑制力明显较弱。
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港湾,给予他们安全感的同时也为青少年成长指引着方向。
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高的孩子网络成瘾概率相对较低。
父母的婚姻冲突作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存在。父母婚姻冲突的加深,家庭关系不稳定性增强,导致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显著增加。
这表明,父母的不良婚姻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密切相关。
父母对网络的态度以及他们对网络成瘾的认知和关注影响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研究表明,严厉惩罚、否认、过度保护等教育方式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
而温暖关爱、权威教育方式与互联网成瘾呈负相关。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同样作为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存在。
家庭不和谐无法满足青少年归属与爱的需要,从而导致他们选择在网络中寻求这一部分缺失需要。
学校因素
已有研究发现,学校这一生态系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氛围、校园归属感、学校环境、学习负担等均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造成影响。
学校是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主动承担规避各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的责任。
翟博宇和李董平在会议中指出校园氛围感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
杜好强认为,学校归属感的缺乏是诱发网络成瘾等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网络成瘾人群中,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而归属感的缺乏是迷恋网络的最重要原因,个体的归属感越差,其网络成瘾的倾向越严重。
对比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研究者发现后者的网瘾率明显低于前者。
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危险因素为学业负担。
表现为学业负担与所承担的社会和精神压力成正比,当负担与压力过大时,个体倾向于通过网络寻求心理放松,从而提高了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因此,如果学校对于网络成瘾的监管及重视程度不足。
年轻人的在线行为得到及时和科学的建议,同时学习生活相对于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较为枯燥,青少年就很容易被吸引并沉迷其中。
研究有关抑郁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发现:抑郁在人际关系影响网络成瘾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人际关系及抑郁程度会立足正向路径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即在高中生群体之中,不良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的同时抑郁情绪也会更加严重,进而加重网络成瘾。
研究有关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发现:社交焦虑在人际关系影响网络成瘾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人际关系及社交焦虑会立足正向路径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人际关系、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之间分别呈现出两两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即高中生人际关系问题越严重,越容易产生社交焦虑,而社交焦虑的状况越严重,越容易产生网络成瘾现象。
因此,人际关系困扰严重的高中生社交焦虑程度普遍较高,这也间接的加剧网络成瘾的产生。
研究结果发现,抑郁与社交焦虑可以中介高中生人际关系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并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这一结果表明,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加剧个人的网络依赖,人际关系也会增加抑郁和社交焦虑,从而加剧个人的互联网依赖。
与此同时,青少年沉迷于使用手机,而忽视与他人的沟通,这反过来会导致许多人际关系问题,从而导致负面心理情绪,尤其是抑郁。
研究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改善人际关系,从而降低抑郁以及社交焦虑来减少个体的网络成瘾情况。
个体的人际关系问题越严重,抑郁情绪就会越严重、社交焦虑程度更深,由此导致个体的网络成瘾问题加重。
人际关系能够有效预测网络成瘾,表明人际关系对高中生网络成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已经有学者提出人际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如吴贤华和吴汉荣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恰当的师生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会产生巨大影响,综合前人研究得知良好人际关系会对网络成瘾起保护作用,不良人际关系会激化网络成瘾的产生。
最后,通过人际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发现,同伴关系显著预测网络成瘾,表明同伴关系越差,网络成瘾程度越深。
推测可能的原因有,受相似性吸引理论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将人际交往的范围由父母转向朋友。这个观点类似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德哲学的“同质性”理论。
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具有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具有一定影响。
抑郁是最常见的与学生网络成瘾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两者存在高相关性。
抑郁症学生的网络成瘾度高于非抑郁症学生。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往往对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持消极态度。
如果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他们无法排泄,很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他们选择网络作为出口,并成为将抑郁症学生排除在现实生活之外的一种方式。
因此,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倾向于孤立自已,并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替代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性别在人际关系通过抑郁和社交焦虑影响网络成瘾中有调节作用。
主要表现在抑郁和社交焦虑的中介影响,对于女生群体来讲,人际关系通过抑郁及社交焦虑双中介共同影响网络成瘾。
而对于男生群体来讲,人际关系仅通过社交焦虑单一中介影响网络成瘾,抑郁在人际关系影响网络成瘾的过程中不作为中介存在。
研究对“人际关系通过抑郁与社交焦虑影响网络成瘾”的调节机制进行了探讨。
并用人际关系四个分维度及网络成瘾四个分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人际关系对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中,加入了调节变量性别。
为完善高中生的在校教育提出建议:
重视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从沟通活动、人际交谈、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方面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采取问卷测量与个别辅导小组辅导相结合的形式缓解高中生的抑郁和社交焦虑水平,进而降低高中生网络成瘾水平,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更快的进步。
对于女生而言,抑郁在人际关系影响网络成瘾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人际关系及抑郁程度会立足正向路径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即在高中生群体之中,人际关系困扰严重的个体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严重的抑郁也易产生网络成瘾。
因此,人际关系困扰会加重其抑郁程度,间接的加剧网络成瘾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