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是指对身体组织蓄意和直接的伤害,并且不出于自杀意图。同时,这种行为也有其他名称,包括故意自伤、非自杀性自伤、自伤行为等。

常见的形式有割伤皮肤、烫伤和撞击等,自伤既具有个人内在功能,又具有人际功能。

此外,自伤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它通常开始于12至14岁,在青少年时期最常见。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研究表明,参与自伤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适应性问题和心理障碍。

自伤不仅危害躯体,还与自杀密切相关,青少年自伤则是这一群体实施自杀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

国内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普通青少年自伤率高达36%~57%,并且这一结果高于西方国家。

综上所述,青少年是自伤行为的高发群体,且自伤与自杀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自杀是15-19岁人群的第四大死因。

结合以往国内外青少年自伤发生率,以及自伤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

为了防止青少年由自伤发展到自杀行为,以及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及时对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进行干预。

干预的首要就是了解自伤的发生机制,找出自伤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从而进行针对性预防。

环境功能模型探讨了自伤的发生机制,环境对自伤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

国内的欺凌受害率为2%~66%,而青少年欺凌在世界各地也被视为严重问题,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受欺凌往往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二者皆是外部环境的组成部分。

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认为自伤行为与情绪有关,并提到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

综上所述,研究将从环境与情绪调节的角度去探讨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因素。

一、理论基础

鉴于自伤的风险性,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关于自伤行为发生的理论模型,其中有:

体验回避模型,环境功能模型,人际/系统模型,家庭压力级联模型,心理发展模型,二维四功能模型等,基于研究,主要详细介绍以下三种模型:

体验回避模型

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由Chapman等人提出,该模型认为,负强化是维持自伤行为的一种主要手段,而逃避或避免不想要的情绪体验是这种负面强化的一种形式。

具体来说,自伤是一种更广泛的体验回避行为,体验回避包括任何能够避免、逃避不想要的内部经历或引起体验的外部条件行为。

这些回避经历可能包括感觉、思想、身体或其他痛苦的内部体验。

厌恶的情绪反应是由情绪事件的发生引起,它会使个体出现逃离不愉快唤醒状态的冲动,并参与自伤,从而减少或消除不愉快的情绪唤醒。

同时,自伤会被这一结果强化,当个体再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倾向于通过进行自伤来达到目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自动化反应。

自伤的个体有着很强的体验回避行为或反应倾向。

这可能是因为强烈的情绪反应、较差的悲痛承受能力、情绪调节技能的缺乏或在情绪唤起时难以实施替代性应对策略,而这些因素会普遍地导致体验回避,从而增加自伤可能性。

总而言之,体验回避模型是一个建立在情绪和自伤研究基础的模型,它将自伤的主要功能描述为“避免、逃避不想要的或厌恶的情绪唤醒状态”。

环境功能模型

环境功能模型理论基于行为主义和系统论的思想。

它认为个体所处环境是一个系统,当这一系统失调时,个体会选择通过自伤来平衡系统,或者是发泄失调系统所带来的威胁感,模型中提到的系统包括学校、家庭等。

该理论模型强调自伤者与其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

同时,环境功能模型既关注自伤的环境,又关注环境中都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自伤行为的重复出现。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层面,该模型认为引起和维持自伤的因素主要有:

个体的自伤被特定环境所诱发;环境中的榜样使个体产生模仿行为,个体从环境中获得强化物进而维持自伤。

强化物既包括个体本身的体验或感受,也包括环境中的他人,比如家庭成员、同伴等的强化,又比如引起他人关心、注意或在同伴集体中获得地位等。

Carr认为,以下这四个因素是在分析自伤行为时需要识别的:

个体在自伤发生前的情绪和感受;在进行自我伤害时个体的感受如何,即是否出现了疼痛或放松的快感等。

个体的认知信念,自伤者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想法,比如厌恶自己、通过自伤获取父母关注;个体进行自伤行为之后获得的利益,即能否感觉到负性情绪的释放或吸引了他人注意力。

要想减少或消除个体出现的自伤行为,就要对这四个因素进行充分的认识和预防。

人际/系统模型

Crouch和Wright提出自伤的人际/系统模型,该模型认为自我伤害受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当二者失调时,自伤会为失调创造一个暂时的解决方案。

环境对于自伤具有影响性,个体所感知到的人际冲突以及强烈的愤怒或痛苦会引起自伤行为。

而对于遭受负性事件的个体来说,这是一种应对方式,通过自伤,使失调的系统可以向着个体期望的方向发展。

该模型强调环境对自伤具有影响性,并认为自伤行为会被个体所生活的环境诱发、强化,环境中的强化刺激既可以是个体的体验和内心感受。

也可以是环境中的其他人,而不良人际关系,如同伴的排斥、拒绝等则属于来自他人的强化刺激。

体验回避模型,环境功能模型以及人际/系统模型分别解释了自伤行为的发生机制,综上所述,研究者们认为自伤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自伤是为了逃避厌恶或不想要的情绪,而这可能是因为个体缺乏情绪调节技能、应对策略或拥有较差的痛苦耐受;

其次,自伤行为受环境和个体共同作用影响,不良环境和情绪会诱发自伤行为。

因此,研究检验了环境对自伤行为的影响,并基于自伤个体回避行为,探讨情绪调节策略在青少年自伤中的作用。

二、总讨论

研究首先考察了横向层面,受欺凌与人际关系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时间维度上,受欺凌程度越高,自伤的可能性越大,拥有不良人际关系的个体更有可能出现高水平的自伤。

受欺凌和人际关系均正向预测了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因此受欺凌与不良人际关系是青少年自伤的风险因素。

由于横向研究无法探寻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只能了解到受欺凌与人际关系对自伤的即时影响。

此外,受欺凌、人际关系和自伤的内在发生机制也尚未清楚,因此研究从纵向层面检验了人际关系在受欺凌与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

这一结果显示,受欺凌、人际关系和自伤之间存在显著的跨时正相关关系,并且受欺凌可以正向延时预测6个月之后的人际关系。

而人际关系可以正向延时预测6个月之后的自伤,青少年当前阶段的受欺凌会通过人际关系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导致他们6个月后出现自伤行为。

因此,受欺凌和不良人际关系是青少年自伤的风险因素,这一结果还揭示了受欺凌是如何去影响青少年自伤,以及受欺凌与不良人际关系对自伤的影响还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

受欺凌和人际关系作为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对青少年出现自伤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功能模型和人际/系统模型特别强调了环境对自伤的作用,认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并且是环境中的刺激诱发个体进行自伤。

研究结果均符合环境功能模型和人际/系统模型的观点。

同时这些理论模型还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解释,即遭受欺凌或拥有不良人际关系的青少年出现自伤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改变当下他们不想要的环境系统,以获得期望的环境系统。

此外,结果还显示青少年自伤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也要重视青少年当下以及曾经所出现的自伤行为。

总之,纵向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因素并不局限于当前的发生水平,前一段时间的因素影响也十分重要。

随后,研究对纵向中介模型中各时间维度的受欺凌、人际关系与自伤进行了网络分析。

同样发现受欺凌、人际关系与自伤之间都互为正相关关系,并且不同阶段的自伤之间和不同阶段的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

第一阶段的人际关系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与其他各变量联系紧密,并以媒介者的身份存在于关系网络中。

因此可以着重关注青少年群体最初的人际关系问题,通过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从而有效缓解网络中的其它问题,即青少年出现的受欺凌与自伤问题。

综上,研究认为,青少年是一个发展的群体,不能独立地看待每一个阶段,尤其在对青少年问题行为进行研究时,要结合其发展轨迹进行探讨。

同时也不能只单纯关注于某一因素的影响,还需要结合多因素多角度进行针对性考察。

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认为情绪调节策略的缺乏是自伤出现的原因之一,缺乏情绪调节的个体会通过自伤来降低各种不愉快情绪体验。

目前常用且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以往研究表明,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方面的效果与表达抑制并不相同。

因此研究从情绪调节的角度入手,在纵向层面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了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自伤的影响。

结果显示,认知重评与人际关系和自伤存在显著的跨时负相关,而表达抑制仅与认知重评相关显著。

同时第一阶段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显著,并且可以缓冲第一阶段受欺凌对第二阶段自伤的间接效应,而第一阶段的表达抑制并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这一结果说明使用认知重评对自伤青少年具有长期保护作用。

它可以通过缓冲人际关系对下一阶段自伤的影响,从而减小当前受欺凌的青少年在之后出现自伤的可能性,但使用表达抑制可能不会那么有效。

以往有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得分较高者,往往也较少拥有不良人际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而表达抑制得分较高者与之相反。

Richmond等人证实了认知重评可以用来对自伤者进行干预,认知重评能够通过找到事情背后可能出现的积极后果来降低个体的痛苦情绪反应,从而进一步降低自伤风险。

根据研究我们可以认为,使用认知重评与使用表达抑制具有效果差异,并且青少年使用认知重评在缓解自伤方面要优于使用表达抑制。

Goldin等人进行了指导性的情绪调节策略研究,结果显示面对厌恶刺激时,被试在认知重评指导语的条件下负性情绪体验相比对照组较低。

在表达抑制指导语下,被试自我报告的负性情绪体验虽然相比对照组低,但却高于认知重评条件下的负性情绪体验。

程利等认为,无论是属于指导性质还是自发性质,认知重评相比于表达抑制都能更好地降低负性情绪,它用正性情绪替代了负性情绪,并且对认知活动不造成干扰。

相反表达抑制则会压抑负性情绪,干扰认知活动的完成。

这似乎也可以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解释,体验回避模型将自伤产生的核心要素归为个体的回避心理。

举报/反馈

极木育儿社

1792获赞 502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