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这是白居易写襄阳的诗句。今天,我们来聊聊襄阳的名川——汉水。
襄阳,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山水城。如果说襄阳城的魅力首先来自汉水,应该不会有人反对。这不仅因为襄阳城的“盛世美颜”主要得益于汉水,更因为汉水中流淌着历经千年而不绝的襄阳文脉。襄阳的汉水文化,与三国文化、荆楚文化、军事文化、商业文化等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一起看看,汉水在襄阳历史上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文化印记。
浪漫的汉水女神
汉水,古称沔水,发源于嶓冢山(今陕西宁强县)。《尚书·禹贡》有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有关资料显示,汉水全长1532公里,流经襄阳境内的里程约200公里。作为襄阳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汉水襄阳段是汉水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汉水女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汉水女神是中国流传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其最早出现在《诗经·汉广》中,称“汉有游女”。汉代以后,汉水游女的形象慢慢开始被神化。在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汉水女神被认为是两位美丽多情的女子——延娟和延娱,二女在随周昭王南征过程中同溺于汉水,死后化为神女。
汉水女神被演化为郑交甫路遇的汉皋游女,应该是在汉代以前。西汉大儒韩婴的《韩诗内传》和东汉张衡的《南都赋》中,都将郑交甫偶遇汉水女神之地定位在“汉皋”,即万山脚下,汉水之滨。《南都赋》说:“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并注引《韩诗内传》中的记载,说是郑交甫在汉皋台遇到两名女子,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便上前挑逗:“愿请子之佩。”二女含笑不语,解下佩珠相赠。郑交甫喜不自禁,接过宝珠,藏于怀中。行约数十步,回望二女,已无踪迹;伸手探怀,佩珠亦失。郑交甫方知遇到的是汉水女神,不禁怅然若失。这就是典故“神女解佩”(或“神女弄珠”“汉皋解佩”)的由来。
关于这一典故,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中有如下记载:“沔水又东迳万山北……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中也写道:“万山北,隔沔水,父老相传,即交甫见游女弄珠之处。”此外,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以及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襄阳府》中,均认为襄阳的汉水为汉水女神传说的发源地。后来,借由这个故事,襄阳百姓将汉水中的一片沙洲命名为“解佩渚”(又名弄珠滩),并在每年正月二十一(郑交甫遇神女的日子)倾城而出,从万山顺汉水而下,捡拾带有孔窍的石头——这便是襄阳的穿天节(见宋代庄绰《鸡肋编》)。
“神女解佩”的动人传说,成为历代诗人吟咏不倦的主题,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
诗人的灵感源泉
美丽澄澈的汉水,不仅是神话的来源,也是诗歌产生的载体。有学者以汉水、汉江为关键词检索《全唐诗》,发现与汉水有关的诗作至少193首,而且绝大部分指向襄阳的汉水。
其中,王维的《汉江临眺》是唐诗中写襄阳的名篇:“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孟浩然在《初春汉中漾舟》中写道:“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堪称写汉水的“神句”。元稹在《襄阳道》中吟道:“汉水清如玉,流来本为谁。”刘长卿在《送李中丞之襄州》中云:“茫茫汉江上,日暮复何之。”张九龄在《登襄阳岘山》中说:“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在登襄阳城时看到的情景是:“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杜甫虽被认为一生没有到过襄阳,但亦有“清思汉水上,凉忆岘山颠”之句。
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汉水》诗中写道:“舍棹忽逾月,沙尘困远行。襄阳逢汉水,偶似蜀江清。”王十朋也有《汉水》一诗:“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横行江汉间,楚子灭诸姬。”
明代薛瑄在《汉江晓泛》中说:“城下扁舟发,江清宿雾销……神女无消息,明珠久寂寥。”明代俞士吉在《汉江鸭绿》中感叹道:“落日行大堤,爱此春江绿。谁云可染衣,华我襄民服。”清初文学家王士祯在《渡汉江次樊城》中引用了李白写汉江的诗句:“昨过嶓冢阳,今来汉皋曲。万里故人心,江流鸭头绿。”
历代文人写襄阳的诗歌实在是不胜枚举。这些诗歌,就像是在汉水中流动着的粒粒珍珠,灿若星辰,光耀千古。
天然的军事屏障
襄阳城是一座依汉水而建、依汉水而生的城市。宽广的汉水不仅哺育和滋养着世世代代的襄阳人民,也是襄阳城天然的军事屏障,正可谓:“方城为城,汉水为池,天设金汤,云屯貔虎(宋代王应麟《玉海》)。”
我们知道,襄阳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军事战役。其中,有很多著名战役都发生在汉水之上及汉水两岸。如关羽攻打樊城和襄阳之战,就是借汉水暴涨之机“水淹七军”,从而一战成名,威震华夏。
而前秦攻襄阳之战,也是在汉水两岸展开的。
东晋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皇帝苻坚为了消灭东晋,令其长子苻丕攻打襄阳。四月,前秦军到了汉水北岸,与晋军隔江相望。当时东晋由梁州刺史朱序镇守襄阳。他见前秦军无战船,难渡汉水,便未加戒备。不料前秦军令5000骑兵浮水渡汉水,后缴获晋军船舰100多艘,助其主力渡河。朱序只能退回城内坚守。朱序的母亲韩氏得知前秦军将至,登城察看城防,发现城西北角较为薄弱,必先受敌,便带领家婢和城中其他妇女夜以继日地筑起了一道新城。后苻丕果然从西北角发起进攻,很快突破外城。晋军便坚守在筑好的新城内,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坚守了八个月,且多次击败前秦军进攻。虽然此次战役还是以前秦的胜利而告终,但晋军能够坚守这么久,除了城内百姓的“众志成城”,也有赖于汉水天堑对敌军的阻隔。后人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抗敌之功,将襄阳城西北角的这段城墙称为“夫人城”。
此外,我们所熟知的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南宋开禧年间赵淳守襄阳之战,以及咸淳年间坚守达六年之久的宋元襄阳之战,汉水都发挥了其作为军事天堑的独特作用。汉水与古城、护城河一起,共同成就了襄阳“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
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几点,因水而兴的商业文化也是襄阳汉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明清时期,汉江水运的繁荣,让古城襄阳成为了盛极一时的商业重镇,并为襄阳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商业文化遗存,我们将在下期栏目中与大家分享。
(全媒体记者萧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