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把握好共性和个性结合的原则,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在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时,要充分注意到大学生群体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可增设集体讨论、互动的交流和解答环节。其次,教育者要尊重个体的特殊性,在进行心理疏导时,有针对性的选择与心理疏导对象情况相符的方式进行疏导。

一、防治和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2018年7月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织印发了《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文件中就工作原则强调“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即: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重视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严重心理危机个案的发生。本条原则的出发点即为此。

防治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疏导工作时,一方面要未雨绸缪,提早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出现频率高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例如不良情绪、心理困惑等)提前预防和疏导。

另一方面,也需尊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发展的观点来推广大学生心理疏导,例如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以此增强高校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的自我认知,自我调适以及自我修复能力。以往的高校心理疏导工作侧重于说服教育、针对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将人们的思想引导至正确的发展方向上,便于加强党在思想上的管理,但随着社会变革的到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外部环境与内在成长的双重影响,复杂性、多样性愈来愈明显。

因此,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防治与推广成为时势所需,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推广是防治的延伸与目的。

防治是推广的前提与基础,充分处理好两者关系可以有效提升心理疏导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坚持防治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首先,高校应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搭建一套属于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监管机制或系统。

定时调查掌握大学生心理状态与思想动态,从而“勤监管,早发现”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灵活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善于捕捉每一个适合心理疏导的小机遇。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和交流中,可以向学生分享相关案例或者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与世界观、价值观。

尊重是平等交流的基础。心理疏导中的尊重原则是指心理疏导主体要充分尊重心理疏导客体的个性、需求与自尊心,并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谈举止。

确保让学生能够感知到谈话氛围是安全的,从而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

理解原则,是指心理疏导主体要通过共情,以客体的参照标准来感受他们的情绪、心理与行为。

也是指心理疏导主体要在谈话中充分感知到心理疏导客体通过言行举止、神态语调等表现所传达出来的信息。

理解的基础是心理疏导主体能够充分的了解客体所处真实环境与经历遭遇、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其心理问题与行为。

“学生来咨询,找答案不一定是最终目的,往往寻求被聆听、理解的机会才是最终目的。”理解与尊重是“人文关怀”在心理疏导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民主和谐氛围的重要基石。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包括两层含意,其一,心理疏导主体作为疏通引导中的整体把控者,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进行真实的自我表达,进而挖掘其心理潜能。

帮助其找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心理疏导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其二,心理疏导客体,即大学生,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例如发现与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自我判断的能力、表达与沟通的能力等等。

以此,大学生在未来遇到可以自己处理的心理问题时,就可以有效发挥自身能力与技巧来为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帮助自己调整心态。

在坚持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时,有几点需要留意:第一,心理疏导者要选取合适的时机,启发心理疏导客体,寻找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及客体接受度高的方式。

依据客体在沟通交流时的反应灵活的调整疏导目标,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第二,大学生要形成自助思维,要学会主动解决自身问题,不可过分依赖心理疏导,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可以更快的、独立的成长。

二、心理疏导的作用

“心理疏导”往往被认为是社会矛盾的泄压阀。合理的心理疏导,及时的情绪排解,可以改善心理状态,扔掉负能量。

当下社会环境存在着信息爆炸,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情况,作为价值观刚趋于成型的大学生来说,多元多样的社会环境既是蜜糖,也是慢性腐化剂。

社会多元思潮中所夹杂的诸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通过各类新媒体,互联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导向。

在社会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变化的双重作用下,极易产生各种因素交织、不易察觉或突发性、多变性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

而心理问题的苗头一旦种下,就极容易在将来某个时刻,诱使学生剑走偏锋。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宣泄是人们获得精神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心理疏导则给与了高校学生排解不良情绪的机遇、平台和科学专业的指导。

在心理疏导中,以共情和移情为媒介,使大学生感受到理解、包容和关怀,可以帮助其排解心中愤懑、委屈、仇恨等消极情绪。

给与情感抚慰和心理支持,也有助于高校学生化解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大学阶段的同学在面对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心态转变、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扰以及即将步入社会所面临的择业、升学等问题时,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及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很容易导致心理困惑或心态失衡乃至心理障碍,由此可见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此外,王仕民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指出“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人的情绪情感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情绪及心理,反过来,在某一事物上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也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

在人的思想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作用也体现在,通过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来调节其行为倾向。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价值观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成形的重要时期,因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价值观具有选择性与主观性,十八到二十三四岁的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学上的成年初显期,这一阶段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观念、价值观念逐渐成熟、定型。

如果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呈现多样性、富有亲和力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特性,极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对学生未来发展,为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价值观的形成受外部环境与内在心理两方面影响,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外部的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伴随一生的,因而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个性与价值观念。

在文化多元化、思潮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外部环境下,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复杂多样,传统的思政教育存在教师主导、理论灌输、内容僵化与缺乏针对性的弊端。

已经不再适应于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们,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已经成为目前思政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想要贴近大学生心理。

春风化雨的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建立深层次的教育和引导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心理疏导可以及时补救这个问题。

一方面,心理疏导以心理学、思政教育相关专业理论为依托,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心理疏导所选取的技巧和方式方法,能够有效疏导高校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反应与行为模式,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在民主的,和谐的氛围内谈心,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高校大学生不健康心理及价值观歪曲等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准确地了解导致大学生出现思想困惑。

精神低迷,价值观歪曲的真实心理原因,从而方便心理疏导主体对客体的进一步疏通,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遭遇发展困境时,来自亲属、朋友、社会团体和社会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扶助可以有效提升其心理应激能力。

若没有精神与物质层面的支持,个体挫败情绪会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忧郁、悲哀的心态,甚至可能发展为对社会的敌对、排斥心理。

当前社会阶层流动,竞争加剧,资源内卷,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导致愈来愈多的心理问题出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遭受精神压力与心理压力的人也愈来愈多。

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针对心理困惑、心理问题提供相应心理关怀与相对专业的处理途径的重要方法,其特有的交互性、共情性等特点。

都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上的安抚与疏导,这对改善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是一种支持。

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已经逐渐看到对于“人”,即教育对象这一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也逐渐从过往刻板、僵化、教师主导走向多样性、启发性与学生主体性。

同时,自党的十七大开始提出“人文关怀”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开开始重视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养成。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格塑造是检验德育工作的重要标准,缺少健全的人格作地基,就建不起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的高楼大厦。

塑造健全人格不仅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此外,人格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及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与心理特征。

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动态的、一致的、连续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

可以说,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在面对外部环境与各类信息时所产生的反应,也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心理潜能的开发与社会适应性的强弱。

高校大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问题时,其内因可能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人的思想问题并不属于单纯的思想层面问题,还可能是心理潜意识在思想层面的折射。

而心理疏导就是遵循心理活动与发展的规律,对学生的情绪,感知,意志、行为进行疏导,同时重视外在环境对学生心理与思想的影响,综合多方面因素,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结语

心理疏导可以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并予以支持,这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良好发展。

举报/反馈

珠心社育儿

1.2万获赞 3185粉丝
激发、保护、强化孩子的积极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