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域资源,盘点乡邦人物,近年以来,方兴未艾,蔚然成风。几天前,去如皋小城看被称作纪录片的《沙元炳》前,遇到一大学教授,说及此事,他不以为然道,如今真是沉渣泛起,借尸还魂,各种牛鬼蛇神都从地底下故纸堆里爬了出来,散发出陈腐的酸臭,我是从来反感、不看人物传记的。这些东西,还有文字,拿了某些方面的散碎银子,阿谀献媚,毫无底线,罔顾事实,拉大旗谋虎皮,面目可憎,令人厌恶至极。我听后笑笑,不置一词。待看过夏骏执导的《沙元炳》,大致近一百分钟的内容,画面清新而不乏厚重,月旦人物别致而持之有故,回望过往深入而能立足当下,还是觉得有话可说,不妨一吐为快,贻笑大方。
以镜头、影像梳理展示地方人物,《沙元炳》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堪称同类作品之中的上乘之作。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域,或省市,或地级市,或县区,都能找出或在本土出生或流寓此地的大小人物,以示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实在比较匮乏稀缺的,甚至会就武大郎、潘金莲、赛金花、西门庆等而大张旗鼓大做文章,引来热议纷纷。一些虽有瑕疵多被否定却也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人物,如阮大铖、严嵩、方伯谦等,也是修葺墓庐,开会研讨,出版图书,热闹得紧。
与以上人物相比较,如皋沙元炳并不著名,甚至可以说相当寂寞,不为人知。提到如皋古城,多说胡瑗、冒辟疆与董小宛,他们的水绘园、甚至会说以《闲情偶寄》《芥子园画谱》著名的李渔,很少听到有人说起沙元炳,虽然他的儿子是著名作家黄蓓佳的大姨夫。我虽然就沙元炳约略知道一些皮毛,也是一鳞半爪鸡零狗碎,只知道他创办如皋师范学校而已,因我的老领导王湛曾在此校有年,而纪录片《沙元炳》以如此功夫深入考察形象表现这样一位跨越晚清与民国的不凡人物,他居然在那样的时代做出了这么多的事情,实在是令人眼界大开,感怀不已。这样的传播方式,这样的情景再现,这样的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搜求爬梳,精心编辑,还真是有令人不无惊艳意外之感。
众所周知,纪录影片这一传播形式,迄今不到130年的历史,自西方传入中国,大致也就百年而已。淮南淮北,橘枳难分。中国大陆不少冠之以纪录片的制作,沐猴而冠,不伦不类,找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煞有介事地大话炎炎口若悬河,多属金钱开路信口雌黄,弄一些历史资料影像镜头滥竽其中招摇过市以显示历史厚重成竹在胸。但,《沙元炳》就一晚清进士并没有挖空心思去谋求仕途腾达,也没有洁身自好退养园林,而是另辟蹊径,倾心实业,热心教育,立足杏坛,服务乡梓,走出了一条别致新路,此纪录片就此而风生水起大做文章,向世人立体呈现这一被历史尘封的并不久远的人物,功莫大焉。
《沙元炳》展示这一可以称作籍籍无名的地域人物,并不刻意拔高更不向壁虚构,而是立足文献着眼时代,进入历史情境,实事求是,尊重史实,体现出唯物史观的掷地有声薪火相传。沙元炳出生于1864年,春闱成功在1894年,他是家底殷实的世家子弟,他是家有医传的行医高手,他更是感受到时代嬗变不拘泥于旧辙老路的一代新人。他配合张謇,善于合作,他默默做事,踏实为人,他兴办如皋师范,培育人才,他倾注心血重修如皋县志,他更走出书斋放眼苍生忧患兴修水利丈量土地为乡村治理竭尽心力。
时代的风云变幻,江淮大地一隅的民生艰危,追随状元张謇的戮力同心,奔走在如皋、南通、南京、上海的仆仆风尘,纪录片以多方搜罗的地方文献,以迄今留存在东皋大地的珍贵遗存,当然也辅之以恰如其分的人物扮演情景再现,紧贴这一独特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切实体现埃尔米奥娜·李所主张的人物传记原则,即故事真实、涵盖传主一生、省略与隐瞒恪守原则、资料来源清晰标注、客观、诠释当下价值等,使得这样的纪录片血肉丰满元气淋漓,令人信服,让人折服,不会让人觉得头重脚轻,不会让人觉得凌空蹈虚。
纪录片《沙元炳》是影视作品,是电影叙事,在极为重视案头文字脚本打磨的同时,取景镜头、历史呈现、人物当年行迹的合理想象,都可圈可点,耐人寻味,而非粗制滥造浮皮潦草,让人能够沉浸其中回味无穷之感。影视因其可视性、移动性较之于文字本身,自有其优势所在,而如今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各种视频扑面而来,各种制作令人缭乱眼花目不暇接,而在这样的林林总总泥沙俱下之中,用心经营的文字,呕心沥血的脚本,深入浅出的文本经营,经得起反复审视的有质地的画面呈现,非一日之功,非平心静气,非深入其中,岂能做到?纪录片《沙元炳》的语言拿捏、资料征引、人物访谈、画面撷取,都是精益求精,孜孜以求,都是一再玩味,耐心推敲。
弄客又逢天作祟,敌寒争遣酒行成。五峰对我头俱皓,不信苍山没世情。纪录片《沙元炳》的制作团队是著名媒体人夏骏,他曾经拍摄过黄河、长江、汉江,也拍摄过各种人物访谈,对如何运用镜头、把握文献、整合资源、传播真知,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也有着自己成功的实践。
(王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