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本#

目录

一、发脾气
二、爱打人
三、不接受失败
四、不收拾玩具
五、说不知轻重的“狠话”
六、顽皮淘气
七、执拗
八、占有欲强
九、说谎
十、喜欢咬人
十一、不守规则
十二、喜欢重复
十三、多动
十四、粘人
十五、故意惹大人生气(叛逆)
十六、“人来疯”
十七、胆小
十八、不爱“打招呼”


一、脾气大

典型表现:

稍微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大吵大叫,甚至摔东西、撒泼打滚,很难平息,有时候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很难劝阻。


成因:

排除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这种问题往往是伴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来的。对于语言能力有限的孩子来说,难以表达需求是主要原因;对于已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惊恐、被冷落或不被赞赏可能是主要原因。



对策建议:

1、你首先要意识到发脾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千万不要把孩子容易发脾气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而且根据美国亲子沟通专家帕蒂的提法,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孩子是在用这个方法发泄掉许多不良情绪,比如沮丧和无助感。所以不要轻易用强制的办法终止这一过程。


2、查找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项需求?是否自己处理冲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不公平?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技能障碍?如此等等,再对症下药。


3、当自己局的无法控制情绪时,可以让其他家人留心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离开之前跟孩子解释一下,比如“妈妈感到自己的脑袋都快爆炸了,妈妈需要冷静一下”,但千万不要说“再哭就不喜欢你了”、“哭够了再来找我”之类的话。



二、爱打人


典型表现:

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动辄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上去就打人。


成因:

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几种:


1、交往技能不足,不知如何应对,便简单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别是在多次动手打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后,就更容易认为“打人”是TA左右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了。



2、缺乏安全感,遇到非常态的环境,就容易紧张,进而通过打人来先发制人、自我保护。


3、环境影响。如果养护者在教育过程经常采取暴力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影响,一来孩子可能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二来受到责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对策建议:

1、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授,引导TA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


2、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鉴于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拟在这里展开。


3、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特点,给他讲一些正面的社交故事,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原型供TA模仿。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交往圈子最好有所控制,少让TA和一些爱动手的孩子来往。


4、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孩子,可以诱导TA说出打人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处理,逐个“击灭”。



三、不接受失败


典型表现:

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争第一,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甚至发脾气。


成因:

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会产生竞争意识。所以,“好胜心”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


当然,孩子喜欢争强好胜,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即孩子表现好了就高兴,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以成败论犒赏,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形成了一定错觉:爸爸妈妈只喜欢强胜的我,如果输给了别人,他们就可能不喜欢我了。于是便出现了为了讨爸爸妈妈欢心而好胜的行为。


对策建议 :


1、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动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们的输赢,否则就可能“逼”出一个好胜的孩子。


2、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过分好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竞争,而是让孩子明白失败了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和别人玩“扳手劲”失败了,您可以这样安慰TA,“虽然你的手劲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论成败,自己都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小孩。



3、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契机,比如,在跟孩子比赛时故意输掉,然后学着孩子的样子生气地罢工并说些“输了,不玩了,真没劲”的话,如果孩子反过来恳求继续玩,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TA,观察TA输了之后的反应,如果TA输了就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就引导孩子反思刚才自己输了罢工时TA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如果孩子输了能够继续努力,就表扬TA,然后,家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故意让孩子赢,进一步引导TA体验“输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



四、不收拾玩具(归位意识较差)


典型表现:

玩具玩完后满地狼藉,或者就地一扔就干别的事情去了。


成因:

没有养成良好的秩序感。


对策建议:

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秩序感的发展不够充分,所以家有这个年龄孩子的家长不要期望值过高,3岁之后的孩子,随着秩序敏感的加强,就可做如下方面的引导:


1、言传身教,用过的东西及时归位,并通过语言强化这样做的道理,唤起孩子的秩序感。



2、多给孩子看一些带相关情节的绘本或动画片,引导孩子向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学习。


3、如果孩子始终不配合归位,则可以引入强制措施,比如孩子玩喜欢的玩具的时候,不及时归位就把这个玩具“没收”,让他们体验不及时归位带来的负面结果,而且,给孩子制定的归位规则就要执行到底,一旦破坏就果断地给孩子“惩罚”,不破例,不让孩子心存侥幸。



五、说不知轻重的“狠话”


典型表现:

喜欢说一些很厉害、很难听的话,比如,“我要把你从楼上踢下去”、“你真是个大笨蛋”、“我要掐死你”之类的。


成因:

这种“狠话”一般发生在语言敏感期的某个阶段,而且,大人越是重视TA这种表达,反应越剧烈,TA用的越来劲。



当然,狠话也可能是模仿来的。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经常出现这类语言,则孩子便可能“偷学”过来。


对策建议:

1、孩子说狠话时,家长不妨以冷处理为主,当做没听见,当他们发现这种语言其实没有产生什么力量时,就没有继续的动力了。


2、为孩子提供健康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无从模仿。



六、顽皮淘气


典型表现:

喜欢捣鬼搞怪,且以成功引起他人注意为乐。


成因:

孩子喜欢调皮捣蛋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体验自己的力量。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是有关系的,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引起别人不同的情绪反应,在这个过程中,TA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进而喜欢上通过捣鬼左右别人的情绪。


2、自我发泄。孩子的大动作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喜欢到处探索,交往意识也日渐加强,但由于活动和交往空间的限制,这些意愿通常难以得到满足,在旺盛的精力还没有更理性的宣泄渠道之前,捣乱、搞鬼当然成为一种选择。


3、引起大人注意。有时候孩子淘气则是因为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想借此引起大人注意,进而获得关爱。


对策建议:

1、认识到淘气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行为表现,不给孩子乱贴“多动症”、“皮的要死”之类的标签,以免让孩子受到负面的心理暗示。


2、耐心分析孩子淘气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比如,如果是因为情感需求的缺失,就给予更多的关爱,如果是因为旺盛精力无处发泄,就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给孩子找个玩伴,让孩子更妥当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3、当孩子通过淘气来试探我们的行为反应的时候,我们也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借机帮他们调整行为底线。比如,当孩子拿着插头玩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妥善制止,平静地把孩子抱开,告诉他们插头是用来通电的,不是用来玩的,并进行更安全的防护。


4、淘气有时候也为密切亲子关系提供契机,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不妨放下大人的架势,同正在淘气的孩子闹作一团,则亲子之爱很可能在这种没有“年龄界限”的打闹中得到提升。


5、当孩子在淘气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时,我们还可以因势利导,将孩子淘气的能量导向更理性的轨道,比如,当孩子把布娃娃扔的到处都是时,我们不妨蹲下来抱起布娃娃,温柔地哄它睡觉,或许,受到感染的孩子也会因此跑过来,跟我们玩起“过家家”的游戏呢。



七、执拗


典型表现:

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有时候这种意愿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胡闹,但一旦被拒绝,就会烦躁不安,奋力反抗,大哭大闹,难以平息。一般来说,孩子的执拗敏感最容易出现在3-4岁。


成因:

1、秩序感作怪。孩子喜欢尊重既定的习惯或程序做事,并期待世界按照这种秩序感运行,一旦自己的秩序遭到挑战,TA就会为了维护这种秩序而抗争。



2、两岁以后的孩子,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越来越多的东西,由此也变得喜欢挑战大人,并从中体会自己的力量。


对策建议:

认识到执拗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做好耐心陪孩子渡过这段时期的思想准备,不过多限制他们的淘气行为,因为我们缺乏耐心的简单处理,可能不利于孩子顺利走出这个敏感期,从而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在这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夫妻双方最好统一认识,否则,就会出现孩子闹起来时两个人反差较大的处理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孩子“钻空子”。



八、占有欲强


典型表现:

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别人一动就大吵大叫,看到别人的东西想占为己有。


成因:

一般来说,这种行为是孩子两岁左右才出现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渐渐出现了对自身所有权的主张,并尝试着努力维护这种所有权,而且,有时候这种所有权意识来还来的相当广泛,即使那些原本不属于TA的,但看起来很好或者只是TA先发现的好东西,也会去主张自己的所有权,于是就发生了这样那样在成人看起来有点“自私”、“霸道”的独占行为。但这种行为只是阶段性的,随着孩子分享意识的发展,这种独占现象将有所减缓。



对策建议:

1、认识到这种行为只是阶段性的,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表现,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动机,理解和包容他们的行为,不给乱给他们带“自私”、“小气鬼”之类的帽子。

2、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意识,可以给孩子讲分享的绘本故事,但不强迫孩子分享,否则孩子在刚刚学会主张自己权益的时候就习惯被剥夺,成人后容易养成依附人格。



九、说谎


典型表现:

喜欢说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时候还一脸的无辜。


成因:

说谎是幼儿期常见的行为,主要成因如下:

1、孩子想像力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有时会出现难以分清想像与现实的情况,所以很容易把想像出来的东西当成现实来表述,产生“说谎”行为。



2、如果父母处处以“好孩子”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就可能会认为:只有我做个好孩子,爸爸妈妈才会喜欢我,如果我承认了某件“不乖”的事情,比如弄脏地板,他们就不会喜欢我了。同样,他还会认为,如果我说明已经做过某项“好事”,比如分享。爸爸妈妈就会更高兴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很容易出现说谎行为。

3、有时候说谎还是孩子逃避某项“苦差事”的借口,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去训练,就可能通过说谎试图“逃过一劫”。


对策建议:

根据孩子谎言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1、如果孩子因为想像和现实混淆而说谎,我们就不妨多琢磨一层,看看孩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或担忧是什么,然后在找到这个根源的基础上,跟孩子共情,引导孩子说出谎言背后的真实意图,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或排解他们的担忧。

2、如果孩子迫于“乖宝宝”的压力而说谎,我们就要检查一下是否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设定自己的期望标准,让孩子有机会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节奏展示自己。

3、如果孩子实在想逃避一件不想做的事情而说谎,我们就不妨看看是否孩子必须做这件事,如果可做可不做不妨放孩子一马,如果必须要做,则要给孩子讲清道理,支持孩子面对属于自己的责任或义务……


每一种看似“有问题”的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希望家长们能仔细体察背后的原因,不要一味指责孩子,也不要把责任都包揽在自己身上。


把文章转发给同样需要的好友吧!
举报/反馈

五彩鹿小课堂

264获赞 147粉丝
让星娃不被耽误,让家长少走弯路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