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意识形态的含义和性质

意识形态是政治分析中最富有争议的概念之一。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它被看成是一个贬义概念。今天,尽管人们努力从一种中立的角度来使用它,把它看成一种较为完善的社会哲学和世界观,但它仍然经常被当作谴责和批评政治对手的有力武器。比方说,在政治攻击当中,说某一观点或方案是纯粹意识形态的,差不多就是指责对方“乌托邦”;说某一党派或政府开动机器,大肆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就是谴责该党派或政府不顾事实进行政治说教。

从本意来说,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科学”(science of ideas),指的是一个人在教育和社会化的基础上形成观念和意识(ideas)的过程。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概念大约有200年历史。它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德拉希(Destutt de Tracy, 1754-1836)于1796年提出来的。他创造这个概念是指一种新的“观念科学”(idea-ology),企图揭示观念和思想的由来。他希望这个学科能够像动物学和生物学一样,享有科学学科的地位。自那以后,这个概念被不同的人所使用并赋予不同的含义。

1840年代,马克思用这个概念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阶级统治的本质。1950年代,在行为主义科学兴盛时期,这个概念在“意识形态的终结”(the end of ideology)运动中得到广泛使用。今天,“终结意识形态”的运动并未能终止意识形态的存在,也未能阻止这个术语的继续使用。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他在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社会物质力量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社会的精神力量;掌握精神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也控制着社会的精神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成为统治社会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富有欺骗性,它是维护阶级统治、保证阶级服从的手段。

20世纪自由主义者如卡尔·波普尔和汉娜·阿伦特等人,把意识形态视为保障社会服从、实现社会控制的工具。基于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相比之下,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则是一种开放的体系,允许和坚持自由争论,能够接受任何反对和批评,所以不属于意识形态。

保守主义是在深刻怀疑“理性主义”(rationalism)信念的时候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例如现代保守主义思想家米歇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相信,人类的知识理性能力非常有限,世界远远超出了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各种社会救治方案都是夸大知识理性能力的表现;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体系,宣称能够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事实上是对世界的歪曲。保守主义拒绝接受任何改造世界的意识形态方案,他们宁愿相信实用主义(pragmatism)和历史传统。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法西斯主义国家改造的完成,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分歧缩小,行为主义科学兴起,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官方思想”,被认为是一个多余概念,“意识形态的终结”一时成为时髦话题。然而,60年代以后,意识形态在政治分析中的作用又受到了重视。此时,一方面,又有新的意识形态形式出现,如60年代产生的女权主义和生态主义、70年代产生的新右派和宗教原教旨主义;另一方面,行为主义研究走向衰退,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价值/信念体系与政治行为关系的关注,再次激发了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兴趣。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消极的贬义概念。从这个概念产生以来,几乎所有使用它的人都把自己排除在意识形态的阵营之外。然而,上述所有的人所提出的主张和观点,又都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价值和行为取向都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这就要求对意识形态下一个客观中立的定义,以便把所有这些学说和主义都涵盖进来。现代社会科学提供了这样的定义:它把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action-orientated)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由一系列概念、价值和符号(symbols)所组成,从总体上表达了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类行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意见。

那么,政治意识形态具有什么作用?用《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odern political ideologies)一书作者Andrew Vincent教授的话说,一方面,它使某种行为和安排合法化;另一方面,使人们在某种目标下凝聚和团结起来。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是一种社会改造方案,也是一种行动计划。它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由于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 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

(2) 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

(3) 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所有的意识形态都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批评现实社会,从而说明自己观点的道义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提出一个理想社会的目标,并唤起人们为这个理想目标去行动。历次重大政治运动和现实的政治实践都为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注解。

二、 政治意识形态的分布

运用简化的标准,可以为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排序,从而看出它们的分布状态。根据各主要意识形态的观点和政治态度,我们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左派、中间派和右派。左派拥护平等、福利计划、适当时机的政府干预经济;右派强调个人自主和自由、私营经济的创造力;中间派努力综合调和二者的观点。位于他们之间的人,可以称为“中左”或“中右”。各意识形态左、中、右分布见下图。

上图仅仅反映了早期的意识形态分布,并未能把1960年代产生的女权主义和生态主义、1970年代产生的新右派和宗教原教旨主义涵盖进来。此外,实际上,每一种意识形态内部也存在左、中、右的差别。因此,它们各自有一个相对宽泛的领域和范围,在某些时候会出现重叠。

运用单向度的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中各意识形态的分布,我们会感觉“左派”和“右派”界限分明,差距甚远。但是,从社会分析中“温和”和“极端”相对应的观点看,两极相通,“极左”和“极右”都属于极端主义立场,都构成了与中间派别的对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其实,温和的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对立和差距,要比它们分别与更左或更右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差距小得多。从它们所执行的政策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也有着互相接近的趋势。自由主义以自由为首选价值,强调社会活力,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向着兼顾平等的方面靠拢,所以,走的是一条以自由为本位兼顾平等的道路;社会主义优先考虑平等,强调社会公平,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向着兼顾自由的方面靠拢,所以,走的是一条以平等为本位兼顾自由的道路。二者殊途同归,目标是要解决自由和平等、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述结论也得到了事实方面的支持。我们看到,欧洲的社会党与老牌的自由党可以轮流执政,正反映了它们有着更大的相容性,表明它们都代表着社会的中间力量和中间立场。1980年代以后共产主义国家的改革,纷纷放弃原来的“极左”立场,转向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方向,也显示了“极端”向着“中间”趋近的事实。应当承认,中间力量的形成和壮大,各意识形态向着温和立场的转化,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国际社会,都不是坏事。

另外,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认识意识形态的分布状况。如果以国家与个人、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公共权威与个人自由的关系理论为标准来为各意识形态理论排序的话,又会得到一个新的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根据各派观点,自左至右,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大,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和范围越来越小;相反,自右至左,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和范围越来越大,而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小。

从现实的状况看,法西斯主义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改造,已经为人们所普遍唾弃。无政府主义本身反对政府和国家,从来也不会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保守主义作为一个比较宽泛的意识形态,因其界限的模糊性,始终未能彻底划清与自由主义的界限。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主要就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一直在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之间周期性地摇摆。当它摆向现代自由主义方向的时候,与20世纪中期以后在欧洲上台执政的社会党所奉行的社会主义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起来。20世纪80-90年代,在第三国际模式下建立的共产主义政党先后推行改革政策。90年代,苏联、东欧的共产主义社会发生巨变,共产主义也随之从官方意识形态的位置上走了下来。作为另一支重要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了“极左”路线的灾难性后果之后,积极推进以市场化和民主化为导向的改革,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战以后实施权威主义政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其官方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特点。8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也纷纷实现社会政治经济转型,进入较为温和的意识形态序列之中。

举报/反馈

ATOMICGUY

1.3万获赞 2814粉丝
大洋的文库,各种杂货文档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