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赵广立
数学和钢琴,是17岁的瞿霄宇最喜欢的两样东西。
“在真与美之间,数学是最短的。”在他看来,钢琴是“心事托付”,数学才是“美妙的艺术”。
9月16日,2023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以下简称“阿里数学竞赛”)获奖名单正式出炉,瞿霄宇和李一笑、郝天泽、张盛桐获得代表最高荣誉的四座金奖,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而正在北京大学读大二的瞿霄宇,也刷新了阿里数学竞赛最年轻金奖获得者的纪录。
他们,天赋满点?
“玩数学,没点天赋怎么行?”
看到领奖台上一众年轻的面庞,一位媒体人不禁感慨。
首届阿里数学竞赛的金奖得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员韦东奕——人称“韦神”,就被认为是天赋满点的青年数学家。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评价他“极具数学天分”,发展潜力巨大,“完全有可能成为国际著名数学家”。
本届的金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张盛桐同样少年天才,本科期间就解出困扰数学界70年的难题,论文发表于顶级期刊《数学年刊》。今年是他第五次参加阿里数学竞赛,此前四次连摘银奖,这次终于夺金,“天赋都溢出来了”。
难道玩得转数学的都得是天才少年?有人不这么看。
36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双聘副教授苏炜杰在本届阿里数学竞赛中担任命题组老师,他是阿里数学竞赛首届(2018年)银奖得主。他对“玩数学必须得有天赋”一说有不同看法。
“天赋是一种比较虚的描述,即便有也没法量化。”
苏炜杰谈起了他在北大数院读本科时的见闻和感受:“在北大数院,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有竞赛经历,我在工作后也接触了许多有天赋的人。但从长远来看,如果真的有什么能力可以支撑人走下去,一种是兴趣,一种是有韧性的坚持,这些特质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在苏炜杰看来,数学竞赛像一项竞技运动,既美妙又残酷。他看到,有些极有天赋的同龄人慢慢淡出数学领域,也有一些人在竞技中完成蜕变,成为数学世界里的弄潮儿。
苏炜杰感到庆幸,他成为了后者。
他们,意志超群
苏炜杰高中时争取过想进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国家队,但最后失败了,大学期间也陆续参加过一些竞赛。参加首届阿里数学竞赛时,他已经是一位“青椒”。重回竞技场,苏炜杰有种“老男孩梦回青春”的感觉。
时至今天,苏炜杰已不太记得当时的参赛经历,但对试题印象深刻——既有数学的优美,又有实际的应用。“数学作为一种非常抽象的思维,为什么能与现实有如此多的勾连?”这让他着迷。
赛场之外,苏炜杰正处于人生最努力的阶段:既要平衡学术与家庭,又要考虑生计与教职。但只要在做数学,他心里就像有团火。
这些年来,他做出了兼具理论优美和实际价值的工作。他的团队在机器学习优化算法、可信AI和高维数据分析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原创甚至突破性的工作,部分成果已应用于业界。
今年的阿里数学竞赛颁奖典礼现场,还迎来一位特别的获奖者:收获优秀奖的20岁美籍华裔渐冻症少年楼印根。
他的身体被轮椅禁锢着,头脑和意志却因此愈发超乎常人。他喜欢看费德勒打网球、听汪峰的歌,最近还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冲浪。
他在颁奖典礼上说:“生命其实很短暂,没有时间浪费在无趣上。因此我热爱数学和物理,这能带领我发现宇宙的奥秘。”他一开口,就引起阵阵掌声。
楼印根目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和数学,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暴胀模型创立者阿兰•古斯。阿兰•古斯曾和斯蒂芬•霍金共事,他总觉得,楼印根“和霍金很像”。
他们,乘兴而行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助理教授顾陈琳,也是阿里数学竞赛的“老熟人”。他是2019和2021届阿里数学竞赛的优秀奖得主,还在2022年担任大众出题人。
在复旦大学就读时,顾陈琳曾一度觉得大学数学“没什么意思”;后来参加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时翻了不少书,很快又找到了数学的乐趣。现在,他在数学研究之余仍喜欢参加各类竞赛:“竞赛给我跳脱出日常、学校的机会,可以获得更好的眼界,融入更大的数学环境中。”
他告诉记者,参与阿里数学竞赛“初衷也是挑战一下”,结果“十分尽兴”。
另一位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青年数学家,是在公众视野销声匿迹近10年的韩衍隽。
韩衍隽曾“一朝出名天下知”。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上,他的出场震惊四座:20门基础课中,15门满分,4门99分,1门98分。这张成绩单照片在网络疯传,韩衍隽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清华学神”。甚至有媒体“挖”到,他在高中本已获得保送清华大学的资格,但他仍坚持参加高考,结果一举摘取了2011年安徽理科状元的桂冠。
评上清华“特奖”之后,学校的创业团队、社会上的基金公司甚至投行、私募都想挖他过去做研究员。但韩衍隽“只想安安静静地做科研”,主动远离聚光灯。
从博士到博后,专心研究数学,一“隐”就是10年。
2023年,韩衍隽的故事有了最新进展:他正式加入了有着传奇色彩的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担任数学与数据科学助理教授,同时也在纽约大学数据科学中心、计算机系任职。
今年,韩衍隽不动声色地报名参加了2023阿里全球数学竞赛,从5万多名数学高手中杀出重围,斩获银奖。但在邮件中,他婉拒了组委会关于登台领奖的邀请,波澜不惊。
古有王徽之“何必见戴”,今有韩衍隽“何必登台”,妙哉。
他们,纯粹热爱
生于1994年的王东皞也是阿里数学竞赛的一个标杆:曾在2020、2021年连续两届斩获金奖。现在,他加入了杨振宁、丘成桐等曾工作过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先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担任该校助理教授,研究课题涉及规范理论和低维拓扑。不为人所知的是,王东皞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时,曾一度纠结要不要继续做数学。
“博士毕业时对自己不是很满意,不知道要不要继续。但我北大一位同学的故事却一直激励着我。”
王东皞口中的那位同学,学业因病中断过许多次,但依旧对数学研究不离不弃,坚持要回到学校完成博士论文。
“他想做真正的数学研究,探索数学的奥义。”王东皞说,如果他选择其他的路,或者成为老师、或者从事竞赛培训,都可以过上非常体面的生活。但他一直说“一路走来,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我非常佩服他。”王东皞说:“他让我想起了当初对数学单纯的热爱,而经历了重重困难后的坚持则更令人动容。”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2021届阿里数学竞赛银奖得主、2023届大众出题人夏铭涛则书写着另一个关于热爱和坚持的故事。他今年6月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毕业,在征得老师同意和支持后,他在B站上全程直播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这有关夏铭涛的一个隐藏身份:“不知名B站up主”。在B站,他粉丝数不多,播放量也不怎么大,但他坚持在B站做他关于数学建模计算的分享,“希望通过网络宣传和教学,用更通俗的语言,激发更多人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我想把up主的‘事业’坚持下去。”夏铭涛说。
他们,走向世界一流
苏炜杰认为,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产生了巨大的外部效应,不仅唤起大量数学爱好者的兴趣,同时也让全民意识到数学是多学科的基础,这对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都是有巨大帮助,因此“希望这项赛事能够长期持续下去”。
阿里数学竞赛举办五届以来,已经发掘出一批新生代数学家,至少有十余人在全球一流高校获得教职,从事专业研究。他们有的在研究的道路上初露峥嵘,有的已经作出了公认的学术贡献。
少年天才辈出,几乎是数学界的传统。回顾从他们参加比赛的经历,在“数学天才”的B面,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徘徊、纠结和痛定思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有着对数学纯粹的热爱、乐观和坚韧。
田刚院士在评价韦东奕“极具数学天分”之外,也看中他为人朴实、刻苦耐劳、基本功底扎实;韩衍隽在同学们眼中除了“绝顶聪明”的评价,大家也认为他“超级勤奋,学什么、做什么都很认真”“没有傲气、很低调”;躺在轮椅上的楼印根,除了向世人展现了他异于常人的数学天赋,更让人们看到他对生活和科研那令人惊讶的热情和乐观……他们不只会“玩数学”,他们还有钢琴、冲浪、“带课”直播相伴的鲜活的青春。
“一代数学人有一代数学人的使命,期待冉冉升起的你们。”在颁奖典礼的最后,田刚如此勉励他们。“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数学的行列,一起探索数学的美妙和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