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京剧电影《安国夫人》首映礼在北京举行。《安国夫人》是由李瑞环同志执笔编剧的一部优秀新编历史剧,取材于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的故事。京剧电影《安国夫人》经过近4年的精心策划和周密筹备得以开拍。该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京剧名家云集,由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高牧坤担任戏曲导演,青年导演刘学忠担任电影导演,由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董圆圆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青年文武老生演员田磊等领衔主演。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等上台启动首映仪式。该电影将于9月19日在全国同步上映。


本报记者特别采访“安国夫人”梁红玉的扮演者董圆圆,请她讲述创拍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台前幕后的故事及创作思考。

图片

△京剧电影《安国夫人》中董圆圆饰梁红玉

图片

感恩于时代 感动于坚持


文化周刊:首映礼上,您与观众进行了交流互动,其间几度哽咽,您当时想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激动?

董圆圆:京剧《安国夫人》是我个人艺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剧目,电影《安国夫人》也是我人生中第一部电影作品。我非常感慨又非常感恩,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自信自强。戏曲也迎来了新的春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有党和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支持,戏曲正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9年前,李瑞环同志亲自执笔编剧这部作品,综合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逻辑性,把梁红玉这样一位具有家国情怀、智勇双全、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形象鲜活地勾勒出来。对于演员来说,一生当中能有一部符合自身条件的剧目是难能可贵的,我是幸运的。

舞台版《安国夫人》由国家京剧院三团,也就是现在的青年团,创排而成。虽然至今已有9年,但该剧创排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特别是老艺术家高牧坤导演带领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全情投入艺术创作中,大家的敬业执着、辛勤付出让我深深感动。如今这部电影历经近4年的精心策划和周密筹备得以开拍,承载着太多人的创作心血,我始终心怀感恩。

对于我个人来说,更是完成了一次巨大挑战。我年近60岁,且在2017年左脚发生粉碎性骨折,至今还打着钢钉。面对这出文武并重的剧目,拍摄期间有人建议我用替身,但我坚持亲自上场,作为一名演员要真诚地面对观众。在拍摄“黄天荡开打”场面时,我身披大靠连续翻了50个翻身,伤腿的肌肉严重拉伤;近24小时的带装拍摄,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我不断告诉自己要坚持住。是梁红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断鼓舞着我,让我坚持到最后。

文化周刊:您长期从事戏曲舞台艺术,这次投身于电影艺术的创作中,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董圆圆:其实,电影拍摄的过程,是对我舞台演出的一种反哺。比如,搭建的布景会丰富表演者的调度走位。“夫妻议兵”这场戏,通过对剧本的再次研磨,我进一步认识到梁红玉面对国家安危时那种大是大非的坚定从容,这就使此时梁红玉的戏剧行动、调度走位更注重人物本身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在完成剧本表达、唱腔板式基础上的一种真情实感的自然外化。拍摄电影时,布景搭建创造了一个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立体实景,使我瞬间入戏。当时我忽然意识到,改变后的调度走位也可以适当放在该剧的舞台演出中,为京剧的程式表达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电影会放大表演细节,考验演员表演功力,如何将内心戏的表达准确到位尤为重要。同时,这种反哺还体现在电影录音中。在录音棚中一遍又一遍地录制,会放大每一句唱腔、念白的美感,也会放大偶尔存在的不完美之处,这让我对每一字每一句的唱念都力求精准、严谨,甚至精致。可以说,录音的过程也是我追求唱念表达愈加精致化的过程。

文化周刊:这部电影从立项、筹备到最后制作完成,历时4年。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令您难忘的事情?

董圆圆:这还要从2014年说起。当年5月,京剧《安国夫人》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演后获得业内专家的肯定与广大观众的喜爱。随后该剧从参加第七届中国京剧节到进校园、下基层,从京津沪到港澳行,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好评。2018年,《安国夫人》移植成秦腔,在西北传扬。2019年,《安国夫人》由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承担完成“像音像”工程的录制工作,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后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赞誉和反响,当时中数集团领导提议该剧拍摄成电影,发挥更大传承传播价值。这也得到国家京剧院领导的一致认同。于是,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开始立项、筹备。

让我难忘的事情太多了。去年6月,电影开拍前,年近耄耋的高牧坤导演亲自到排练场,给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复排。这种敬业精神也激励着我。还有王勇院长,在这部影片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想办法从各个渠道申请费用贴补缺口;去年影片进入实拍期间,他还带病坚持多次到片场探班,给我们加油鼓劲,甚至还给予剧组演员特别是武戏演员特别保护,解决演员们的后顾之忧……

剧组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本着戏比天大的原则,以专心致志、久久为功的态度,用心用情投入创作中,整个团队的“一棵菜”精神让我深深感动。特别幸运的是,拍摄过程中没有一名武戏演员受伤。这是我们集体心血的凝聚,更是我一生难忘的回忆。

图片

△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剧照(左起:董圆圆饰演梁红玉、田磊饰演韩世忠、张建国饰演朱胜非)

图片

讲好中国故事 弘扬家国情怀


文化周刊:新编历史剧《安国夫人》广受观众欢迎,现在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又即将同大家见面。为什么梁红玉的故事能够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董圆圆:梁红玉作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她的忠勇事迹不仅存在于史书中,还在民间流传。从明朝开始,梁红玉的形象就出现在演义与话本中。清代小说《说岳全传》中更有诗歌赞颂:“百战功名四海钦,闲哉内助智谋深。而今风浪金焦过,犹作夫人击鼓音。”在京剧作品中,有梅兰芳先生的《抗金兵》、尚小云先生的《梁红玉》,现在又有《安国夫人》。梁红玉虽为女子,却能在临危受命之时舍家为国,奋不顾身地平息叛乱、阻金兵于城墙之外,守护一方百姓平安,受到广大百姓的尊崇。她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昂扬斗志、不畏生死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传递着中国女性智慧豁达、自强不息的风采。她的时代女性精神,不仅是对当今女性独立精神的张扬,也将鼓励更多女性在新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文化周刊:为了演好梁红玉这个角色,除了查阅熟读很多史料外,据说您还到梁红玉的家乡淮安采风。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体验?

董圆圆:因为这部电影,我们有幸到江苏淮安采风。一到淮安,我就突然感觉到,我与梁红玉的距离更近了,产生了一种很特别的共鸣。当地老百姓特别敬重这位巾帼英雄,重建了梁红玉祠,塑置了梁红玉戎装佩剑雕像,尊称她为“七姑奶奶”,敬奉她为“战神”。特别是看到祠内的战鼓,听到讲解员讲述梁红玉平内乱、抗金兵的故事,与电影《安国夫人》的情节几乎一模一样时,我仿佛化身梁红玉穿越到南宋时期,如真如幻,共鸣更加强烈。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能够出演这样一位可歌可泣的女性,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

在江苏淮安,我还了解到有一种特产名菜叫“蒲菜”,也叫“抗金菜”。据说当年金兵进犯淮安,梁红玉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偶然发现蒲菜可以代替粮食,解决了困境,最终军民同心协力打败了金兵。淮安人民将蒲菜称为“抗金菜”,以此来纪念这位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

这次实地采风也让我在后来演出《安国夫人》时,将梁红玉受人爱戴的原因通过她的家国情等,更加立体鲜明地呈现出来。

图片

传承戏曲文化 推动戏曲发展


文化周刊: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将LED数字虚拟影棚技术应用于京剧电影摄制中,创造性地将传统京剧舞台艺术与现代数字电影艺术相融合。您作为主演,深度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对此您有哪些体会?有哪些新元素和新科技是令您耳目一新的?

董圆圆:戏曲电影在中国有百余年的历史。1905年,由谭鑫培大师主演的《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电影,自此拉开了中国电影史的序幕。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由梅兰芳先生主演。电影技术与京剧艺术的碰撞不是偶然,是时代留下的轨迹。

百余年后,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影视技术同样让人惊喜,更为戏曲艺术带来助益。前几年,我随全国政协京昆室调研组去调研时,也曾沉浸式体验过VR技术营造场景的美妙之处。当时我就想,如果自己演过的《洛神赋》《天女散花》等剧目也能与这种新科技进行融合,那该有多美呀!如今,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数字环境中实现了。

之前也说过,如何将京剧的“虚”与电影的“实”相结合,是我们创作时的一个难题。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新技术营造的虚实结合的场景是令人震撼的,它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能够辅助表演者快速入戏,更真实地诠释人物,更自然地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比如,在梁红玉刚一出场走进“花园”的一幕中,我一到片场,LED屏幕与搭建实景结合的园林让人惊艳、震撼,此情此景让我切身感受到梁红玉在家哺育自己刚出生孩子时的那种真实感,这种感觉是那么祥和与美好。而越是因为这种美好,才越要保卫自己的家园,抵御外敌、捍卫和平,这使我后面保家卫国的征战情绪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可以说,这种环境的代入感很强,也燃起了我对角色塑造的创作激情。

文化周刊:作为梅派传人,您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这次把舞台版《安国夫人》变成电影版《安国夫人》又是一次新的大胆尝试。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推动戏曲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戏曲艺术,传承戏曲文化?

董圆圆: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不同剧种剧目之间的移植、改编是戏曲剧目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梅兰芳先生的《穆桂英挂帅》根据同名豫剧移植而来,京剧《杨门女将》从扬剧移植而来,京剧《五女拜寿》移植自越剧同名剧目……这些经典剧目,在保留原剧种某些特色的同时,借助新的剧种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不同于传统戏曲电影,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在保留了京剧本体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用电影的语汇表达呈现在大荧幕上,让视觉画面更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让京剧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电影的叙事方式,传递着京剧舞台表演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为观众展现了更丰富的文化视听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自发去了解京剧艺术,主动去感受京剧魅力。希望以此为契机,实现京剧艺术的守正创新,为京剧艺术融会古今的活态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这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科技相融合的探索与尝试。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得到广大观众的检验,听取大家的宝贵意见,也希望更多人通过银幕感受到京剧之美,从而走进剧场,欣赏京剧舞台表演,爱上“国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沁润到每一位观众的心中。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3年09月18日 第12 版)

记者:郭海瑾

版面编辑:张丽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图片

举报/反馈

人民政协网

522万获赞 97万粉丝
读懂,最中国的民主。
人民政协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