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焦虑吗?”


我知道,对于这个问题,很大一部分人的答案都是焦虑。


毫不夸张地说,焦虑几乎席卷了整个社会。


但我希望大家的焦虑都只是暂时的焦虑情绪,而不是让人无法自拔的焦虑症。


所以,我希望能够分享自己和焦虑症的故事,帮助更多身处焦虑困境的人走出来,拥抱生活。

确诊焦虑症,首次治疗

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情绪,从读书到工作,从出生到死亡。

但对我来说,这种情绪已经从起初的“还能承受”到完全与众不同的体验。

高中时期,因成绩而焦虑已成了生活的普遍片段,偶尔还会因此出现肠胃问题。

上了大学之后,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依旧让我处于焦虑的状态中。

我频繁地出现腹泻、头晕等症状,甚至会突然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四肢无力......

这些症状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食物中毒了。

直至一次剧烈袭来的濒死感,最终让我被诊断为急性焦虑症。

医生建议我接受药物治疗,主要是用一些抗焦虑药物缓解症状。

经过将近一年的治疗后,焦虑症状明显减轻,我的生活恢复了正常,也停止了服药。



焦虑症复发,症状愈发严重

可惜好景不长,大四毕业时,在巨大的就业压力、环境焦虑下,我又一次陷入了严重的焦虑。

这次复发的症状比上一次要严重许多,比如:

会突然失控,出现持续性的恐惧,伴随着一种坠落感;

有时会呼吸受阻或喉咙堵塞,感觉下一秒就无法呼吸了,即将要窒息死亡;

晚上睡觉的时候,会突然觉得全身不适,感觉不马上从床上坐起来就要死掉了的样子......

复发症状愈加严重,让我在身心疲惫的同时,还走进了自我厌恶的死胡同里。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点压力都扛不住?为什么总是对还未发生的事情紧张、恐惧?

种种自我责怪,让我陷进焦虑的循环,无法自拔。

无奈之下,我重新接受了药物治疗,因为急性症状显,医生还给我增加了药物剂量。

虽然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很不好受,但是确实有效帮我控制了焦虑症状。

我时常想,既然药物可以控制,接下来的一生都靠它是不是也挺好的。



寻求脱离药物,自我成长

可是,靠药物才能维持的生活,让我十分自卑且痛苦。

所以,在药物剂量稳定下来后,我一直想寻找能停止服用药物、靠自身的力量避免再次回到焦虑症当中的方法。

最终,我在神经内科医生的建议下开始了心理咨询。

我做的是长程咨询,差不多持续了2年的时间。

这两年里,通过较长时间的深度治疗我不断深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

探索并改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学会了很多关于自我认知和应对压力的技巧。

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给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如何正确看待并有效应对挫折和失败。

此外,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且顺利找到了工作。



治疗之路的反思与启示

回顾整个治疗过程,我才意识到焦虑症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的复杂问题。

首先,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非常重要。

在焦虑症状的早期阶段,我曾试图通过自我调整来克服问题,但最终导致了病情恶化。

对急性焦虑症来说,前期的药物治疗和后续的心理治疗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在生活中要尽量学会应对压力和处理负面情绪。

生活不会是事事如意的,出现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根源有很多。

我们无法杜绝根源,不妨多学会怎么正确应对或处置这些压力和情绪。

比如学会呼吸放松技巧、正念冥想、转移注意力等,在不良情绪出现的时候消灭它。

最后,自我成长、增强心理韧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曾经我也认为自己患上焦虑症是因为自己的抗压能力太弱了,但事实上每个人能承受的重量根本不一样,这无法比较。

焦虑症的出现,更多只是反映了当下的思维模式或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后,还需要不断学习,持续自我成长和增强心理韧性,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想,焦虑症的治疗不仅是一个恢复健康的过程,也是一条向着更积极、更有意义的生活迈进的道路。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

举报/反馈

精神科医生王永龙

3.5万获赞 8360粉丝
传播精神疾病健康知识
王永龙,精神卫生专业 主任医师 山西省人民医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