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样一句话:人,贵在自知,难在自知。

行走于世,我们忙忙碌碌,难免被世俗推着向前。

很多人等不及停下脚步,看清楚自己,就慌忙赶路,给自己平添了不必的坎坷与磕绊。

殊不知,只有认清自己,才能选对适合自己的方向,节省时间和精力,人生之路也自然越走越顺。

真正厉害的人,都在不断认识自己的每一天里,离成功更近一步。

认清自己的欲求,不盲从

有这么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实验——电梯实验

三个人共同走进电梯,除被测试者外,其余两人均背对着电梯门站立。

然后每上一层楼,又有新的测试者进入电梯,同样是背对着电梯门站立。

被测试者起初是犹疑,最后也和其他几位测试者保持同步,背向门口站立。

看似荒唐的结果,却揭示了一个真相 :

群体行为会对个体造成压力,而迫使个体违反自己的意愿,顺从大众。

书籍《不存在的骑士》中的托里斯蒙多能逆着人性,不盲目随波逐流。

在书中,一个叫圣杯骑士的团体享有着至高无上的特权。

他们的声望极高,上到查理大帝,下到普通民众,都对圣团非常认可。

起初,托里斯蒙多和其他人一样,对圣团怀抱着极大的崇敬之情。

他漫游全国找寻他们的踪迹,迫切地渴望能成为内部成员。

但是,加入了圣团后,他发现圣团的理念与自己真正所求的,南辕北辙。

而成为他们的一员,带来的只有每天循环往复的痛苦与内耗:

圣团强调放弃个人的一切意志,只让圣杯的力量来控制自己。

来源:全景视觉

要失去自我感觉,达到神游境界,以求与万物的相通。

所以他们一天什么也不干,就只是盯着落在枫叶上的蜘蛛,感受溪水的流动、树木的生长……

就连日常每一个细微的行走,也并非自发而为,而是让脚被推动着走。

就像圣团中的一位老教授给托里斯蒙多说的:“你要让周围的一切占有你。”

托里斯蒙多模仿着其他的圣团成员,努力克制放空自己。

他慢慢适应了,但是这种精神状态让他无法忍受,备受煎熬。

他终于认识到,相比于让自然的力量来掌控自己,他更喜欢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对抗他们。

即使享有再高的权力,即使得到再多人的敬仰,他也不愿强迫自己,将就于此。

于是,托里斯蒙多开始反抗。

一次收贡献物的日子,圣杯团因收不到物品,开始攻击手无寸铁的农民。

托里斯蒙多勇敢地站到了圣团的对立方,与农民一同还击。

最终他成功保卫了这片土地,也因此得到了农民的爱戴。

故事的结尾,他和爱人一起回到了这片土地,和农民一同建设小村庄,生活美满而幸福。

来源:全景视觉

随波逐流,看似合群,实则懦弱敷衍;与众不同,看似异类,实则极需勇气。

让世俗的喜恶来影响自己,选择不适合的道路,终究会陷入后悔与痛苦的泥潭之中。

认清自己的目标,不盲从,脚下才更有力,路才能走得更远。

就像但丁在《神曲》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不盲从他人,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认清自己的位置,不骄纵

大家知道约夏·贝尔吗?

他是美国最好的小提琴手之一,曾被美国主流媒体一致褒奖为“古典音乐超级巨星”

当水平如此高超的小提琴家,扮作街头卖艺者演奏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华盛顿邮报》就做过这样一项社会实验:

让贝尔在地铁口演奏了好几首高难度的世界名曲。

因为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人们会因为“在地铁口能遇到大师”而激动不已、驻足观赏。

但事实完全出乎他们所料。

在约夏·贝尔演奏的45分钟里,没有一个人认出他。

其间,大约有2000人从这里经过,只有7个人短暂停留;有27个人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经过的途中丢下钱币,再继续前行……

街头表演结束后,这位大师只从过路人手中挣到了7.17美分。

要知道,两天前,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里表演了完全相同的曲目。

当时一张票价为200美元,现场座无虚席,市面上更是一票难求。

来源:全景视觉

为什么会有如此差距呢?

极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人根本不愿认真地去听一个落魄的街头艺人的表演。

没了名声的加持,高质量的演奏甚至无法“被人听见”。

正如一句话所说:“有的人,之所以能获得很高的荣誉,不是因为自己长得高,而是因为站得高。”

很多时候,平台的助力,褒奖的加持,华丽的包装,让我们得到了更多关注的目光。

但这些也恰恰最容易蒙蔽我们的双眼,淡化我们的谦卑与谨慎,让我们愈发自大。

错把平台当本事,把自己捧得越高,最后摔得也越惨。

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有谦卑之心,才是长久之道。

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不逞强

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你知道了你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五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诚然如此,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能力区间,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找到“边界线”。

可能有的人会问:知道这种不存在的“边界”,真有像巴菲特所说的那么神奇吗?

下面这个故事会给你答案:

女大学生小刘曾向一位心理老师咨询:怎么能让自己集中精力好好阅读?

每次在计划看书的那段时间,她不是想追剧,就是想要刷短视频,因此大大拖累了她的进度。

十几天过去了,书才翻了几页。

对此,她感到非常自责,并把原因归咎到自己的懒惰和拖延上。

老师和她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后,才发现这个结果并不是由她的懒惰导致;

而是她所负担的已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

来源:全景视觉

小刘在大学很活跃,不仅是学生会干部,还是舞蹈团的副团长,同时还担任班长。

不仅如此,她觉得要做,每一个就都得做到最好。

所以,除了正常的课程外,她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要读书,她就不得不把仅有的一点放松时间替换掉。

但一天下来,她经常感到异常疲惫,这时就想放松一会。

若是不读书,她又觉得自己要落后于他人,内心又开始焦虑 。

老师告诉她,这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期待已经远超过了她的能力范围。

并非所有人都能“连轴转”,忙碌一天后,想要一两个小时的放松时间很正常,这并不需要自责。

真正的问题是,她每天安排的事情过多。

后来,小刘听取了老师的意见,及时调整,让每天的生活张弛有度。

她不勉强自己在想休息的时候学习,精神状态大大提高,而且阅读效率也提升不少。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着如小刘一样的问题。

我们总以为自己能够负担所有,能兼顾工作与家庭,能照顾好孩子又善待父母……

来源:全景视觉

但往往很多人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顾着那边又落下了这边,最后自己不堪重负,还自责不已。

如此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错误地划定了过大的能力范围。

罗翔老师曾说过:人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你要接受这个事实。

有多大的锅,就下多少米;有多大的能耐,就安排多少的事。

不要为“做不到”而羞耻,顺其自然地安排,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想成为一个真正清醒的人,就学着认清自己的极限,不逞强。

正如莫迪里阿尼曾说过:“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双眼都用来盯着别人,所以我们要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留另一只眼来审视自己。”

很多人热衷于发现别人的过错,定义他人的价值,给别人提建议……

但恰恰忘了审视自己:

认清自己的欲求,不盲从;

认清自己的位置,不骄纵;

认清自己的能力,不逞强。

行走世间,若想节约时间和精力,少付人生路上的“学费”,不妨先学着“认识自己”。

人生下半场,愿你我都能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的需求,活得清醒舒适。

作者:二兮,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举报/反馈

读者

901万获赞 132.3万粉丝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读者杂志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