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海派文化?上海老一辈的文化名家们是如何传承和发扬海派文化的?9月15日晚上,浦东图书馆联合潍坊新村街道办事处,邀请到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作为主讲嘉宾,开展了新一期浦东悦享会。而王汝刚幽默风趣的演讲,引来了台下观众们的阵阵笑声。
一座城,一群人,一本书,串联出一幅海派文化的绚丽画卷,勾勒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海派之城。在读书会现场,王汝刚老师走进《上海会客厅》节目,就新书《闲话上海:海上有大家》背后的采访故事,退休之后的工作计划,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海派文化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Q 新闻晨报·周到:今年的上海书展,我们看到新书《闲话上海:海上有大家》亮相,而且这本书受到读者的欢迎,那么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当中,有什么可以分享的?
A 王汝刚: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有一档栏目叫《闲话上海》,其中有一段讲上海话的节目是蛮受大家欢迎的。那么在前两年呢,里面有一个章节,什么章节呢?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到这些上海艺术大家的家中去拜年(编者按:2018年,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阿王拜年》)。
当时做这档节目的目的比较简单,就是我们向大师拜年,向各位艺术家致以节日的问候。那么,这些大家是上海滩鼎鼎有名的,他们有些年事已高,有些有身体状况,因此在舞台上出现的机会比较少,但是观众对他们记忆犹新,非常崇敬这些老艺术家,看到他们有种“君侯别来无恙”的感觉。
所以当时我们在想,是否能够通过拜年的形式,拉近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所以就去采访他们。采访之后效果很好,收视率节节攀高,特别是在海外,许多观众看到节目之后非常高兴,用各种方式来表示对于这档节目的感谢。
后来大家就在讨论——上海书展当中我们是不是能够出本书,书名就叫《闲话上海:海上有大家》,将这些访谈都记录下来。现在看来,这件事情是做对了。在今年的上海书展当中,这本书是蛮受读者欢迎的。
Q 新闻晨报·周到:王老师,书展的新书分享暨签售活动这天侬一共签了多少本书?
A 王汝刚:我也没有详细记录,大概有几百书吧。那么当时签名售书的场面是非常热闹的。为什么呢?也并非是我个人的力量,主要是有许多主持人和艺术家同时出席书展。我记得这天出席的年龄最高的嘉宾是98岁高龄的曹鹏先生,还有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以及上海电视台资深主持人印海蓉,以及刘晔、王幸等主持人一起参加。上海市民一看发现,平时这些人物都是在电视节目里才能看到的,所以这天参加签售的人非常多。
Q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看到《海上有大家》当中有许多名家大师访谈对白,称得上是一篇篇真实可信的口述历史,其实,采访这些名家大师并不容易,能否和我们讲讲访谈背后的故事?
A 王汝刚:这些大家有几个特点。首先,他们是所从事行业当中的佼佼者,独领风骚,你看“京昆越淮沪”(京剧、昆剧、越剧、淮剧、沪剧),包括书画界,包括体育界,全是大名鼎鼎的一些人物。第二个特点就是这些大家的年事已高,基本上年龄达到80岁以上,当时开始采访时我们也有一种顾虑,就是这些大家能否能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因为毕竟年纪大了嘛。
因为节目采访对记忆方面,对应答方面,对其他方面都有所要求,我们想,拍摄起来困难蛮多的。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拍摄非常顺利。老艺术家谈及的有些东西,让我们感觉到像是发掘到了宝库一样,他们讲起过去的事情是头头是道,似乎如数家珍,就像是在眼面前发生的;就是讲到现在,他们也有新的观点,新的想法。这真的说明我们这些老艺术家其实并不老,他们还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当中继续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好现象。
Q 新闻晨报·周到:王老师,侬退休之后,是否还会继续从事滑稽戏的创作和演出?
A 王汝刚: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还是一名滑稽演员。我想只要自己身体允许的话,还是要为大家传播笑声,让生活变得更加愉快。
Q 新闻晨报·周到:听过您的讲座“滑稽戏的前世今生”,作为滑稽名家,侬在历史文脉传承方面有何打算?
A 王汝刚:虽然我去年已经退休,但是我终身从事的就是滑稽艺术,因此我离不开舞台,舞台也需要我。国家对传统文化非常关心,我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感到由衷高兴。最近文旅部出台了文件,对我们国家一些传统优秀剧目要进行保护(编者按:文旅部《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这是三年计划,我看了名单,我们上海地区有四部戏列入其中,一部就是越剧《祥林嫂》,一部是舞剧《小刀会》,一部是沪剧《罗汉钱》,还有一部是我们人民滑稽剧团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四位老艺术家创作编排的大型滑稽戏《72家房客》。
我是这部《72家房客》从1978年以来的传承者,我是实践者,也是得益者。因为我从1978年开始演滑稽戏《72家房客》小皮匠开始,到我年纪大了以后演《72家房客》里的流氓炳根,这些全过程我都历历在目。我想,把好戏传流下去,自己也有这样的责任,这个传承工作应该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