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怀疑,很多人得的是空心病,而不是抑郁,这篇文章强推给被确诊为抑郁的好孩子、好学生、有事业有经济基础的人。
后台很多朋友留言说:“知了所长,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到底想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能与他人建立联系,时常恐惧不安,还出现过好多回轻生解脱的念头,但吃了好长时间的抗抑郁药,都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太折磨了,我该怎么办?
“空心病”这个概念是由北京大学教授、精神科专家徐凯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来的,空心顾名思义是心空掉,内心空荡无力、缺乏存在感和意义感的感觉。
徐凯文教授在演讲中多次表示,根据他的临床观察,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快感缺失,从症状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的诊断。
但和典型的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他们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人前他们可能是开心果,甚至是他人羡慕的对象,只是在人后,他们却在意他人的看法,对自我极度焦虑,对生活的意义极度迷茫,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就是失魂落魄,行尸走肉。
更让人奇怪的是,空心病人群多为学生、年轻的一代,他们基本是一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表现优秀,甚至人缘良好,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中年或者老年人群体。但他们却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甚至还频繁出现轻生的想法。
有数据显示,北京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这种情况,并不是刚刚产生的,他们表示,从初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轻生的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当时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
空心跟其他常见的心理问题最大的不同是,它并不由挫折、创伤等负性问题引发。在我的理解中,这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并不一样,它是对生命意义本身的感知,而非具体事件、阶段性的情绪状态。
生命意义本身,也许能上升到哲学问题上,但有时候会发现,真正杀死一个人不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是要么放弃寻找有意义的生活,要么将自己囚禁于“意义”这件事,却忘了切身感受生活之中,“意义”之外的一点一滴。
正如徐凯文教授所说,空心病的罪魁祸首是教育,从小到大在应试教育、名权利的压力下,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串数字的魔咒,这串数字就是分数、资产、人民币,我们被父母、学校、社会强加了这种衡量自我的标准,便渐渐习惯了把追求分数高、工作业绩好、别人的要求当做人生意义,生活目标单纯而直接,就是为了这些,其他的一切都是无谓的消遣,很难在其中找到情感的联结、快乐的意义。
一个人像流水线的产品,离自己的情感越来越远,找不到被尊重、被爱和自我实现的意义,自然就是内心空荡荡,没有灵魂的人,这也不是传统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解决的。
找回自己内心最想成为的人、以及最想要做的事,笃定地做自己,沉浸式地活在当下,活在一个又一个与自己在一起,与自己的心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时光里,也许是对治空心病最好的解药。
我是何知了,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自愈者,淋过雨,走过很多弯路,愿这些疗愈经验和认知能帮到你。
参考资料:
《学生得了空心病,30%北大新生厌学》新浪教育
《大学空心病,北大实诚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腾讯教育
《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徐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