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臻)根据沈从文同名原著小说改编的话剧《边城》,将于9月14-17日,9月20-24日在鼓楼西剧场上演。不同于传统的话剧,此次《边城》是以鼓楼西首部环境式音乐话剧的全新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这是第一部由文学经典改编的环境式音乐话剧,充分发挥了戏剧假定性的魅力,在空的空间中,一切于瞬间诞生,又于瞬间消逝,剧场的魔法尽显其中。
演出海报。
出品人李羊朵认为,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间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推出《边城》,是因为她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情绪,以及观众的悄然变化,大家更需要快乐,更喜欢沉浸,更喜欢互动,所以希望为环境式、沉浸式剧场多提供一些审美选择,既用充满烟火气的方式来改编这部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让经典照亮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希望观众可以暂时放下生活中的劳累与烦恼,追随歌声穿越时空,获得文学和剧场的精神滋养,从而“投入到作品的快乐中去,柔情中去,带着某种燃烧的感情,勇敢且带劲地投入生活中去”。
为了《边城》这部作品,昔日的鼓楼西剧场进行了大改造。鼓楼西戏剧供图
为了《边城》这部作品,昔日的鼓楼西剧场进行了大改造,演出空间更是拓展到了剧场之外的咖啡厅与小院,小院变成热闹的湘西河街市集,咖啡厅变成了老船夫的家,观众可以听故事,尝米酒,学唱歌,剧场里原有的座椅也被改造成流线型的河岸与露台,观众则化身为边城中人,环绕着舞台,甚至跟着演员一起唱歌、跳舞、游戏,直接参与到剧中故事。
据了解,当来自以色列的导演露丝第一次读到希伯来文版《边城》时,便非常自然地爱上了这个故事,她认为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感受到自然的节奏、河流的形与色,以及人物的内心。为了更多地理解这部作品,她既找来了《边城》的英文版,也读了沈从文先生的其他作品。“当我不断重读的时候,发现在这样美的世界里,既有与自然深深连接的纯粹,也有非常复杂的社会性因素,比如大家对金钱的态度、对女性的态度,这些都存在于故事中,这种复杂性反而让我更爱这个故事,因为它不只有自然和美丽,还有与我们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比如面对社会复杂性时我们可能就听不到内心原始的声音了。”露丝导演希望为《边城》带来说故事剧场(storytelling theatre)这一新鲜形式,这是她和她的剧团探索了40年的创作方法。所以,原著小说经由她的改编,也如魔术剪辑般,有了叙述者和角色两重世界,并且新增了一个充满哲思与趣味的黄狗视角。
露丝导演希望为《边城》带来说故事剧场这一新鲜形式,这是她和她的剧团探索了40年的创作方法。鼓楼西戏剧供图
在原著作者沈从文的生命中,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让观众拥有置身山水之感,舞美设计李奥把剧场座椅改造成了新的包围式曲线观众席,他说,“演员在空间内外穿梭,一改原有的单面观演关系,就像在蜿蜒的河岸对望,观众可以在空间中自由选择位置观看演出,每个角度都有所不同。作为舞美的主体结构,观众席既提供了观众落座的功能,也将空间场域聚集,让观众和演出成为了有机的整体”。这次鼓楼西剧场特别设计了对区不对号的落座方式,观众置身不同视角,就可看到不同风景,因为“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自由变化的空间中,演出的视角也以蒙太奇式的组合进行着切换和并置。”
既然是音乐话剧,音乐便非常重要,无论在当地风俗中,原著小说中,还是如今的舞台上,皆如此。作曲小河与湘西也颇有缘分,早在2006年他便花了两个月去湘西采风,见到了大量的民间艺人,也搜集了大量的湘西民歌,这次采风不但改变了他对民间音乐的认知,也促进了日后“寻谣计划”的发起。此次小河在创作过程中曾带着主创团队到他的音乐工作室聆听那些搜集来的民歌,有了采风素材的参照,经由他的当代改编,小说中沈从文的文字便成了可唱的歌,也成为演员教给观众的歌。
《边城》剧照。演员的身体充满想象力。鼓楼西戏剧供图
全剧大部分音乐都由音乐演奏家郑煜携演员们现场演奏,充分展现了现场音乐的珍贵价值。演奏台如乐器店,共有19种乐器,昔日的民间乐器在郑煜和演员们的演奏下,也都有了全新的质感。值得一提的是,全体演员还将用人声集体演奏一首湘西beatbox(节奏口技),小河表示“我们希望用这种新的形式来改变大家对民间音乐的一些既定观念,这也是现场艺术特别珍贵的价值,而且让演员在用嘴演奏时与那个地方的音乐有了很深的连接,因为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节奏。”
据了解,话剧《边城》中的五位演员是导演从上百名报名者中挑选出的,他们一人分饰多角,他们能歌善舞,他们演奏着不同的乐器,他们的身体充满想象力,全剧那些苗族语言及湘西方言的歌皆由他们现场演唱。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