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想过,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有人说是性格,有人说是心态。那么性格和心态又是什么?我说,性格和心态其实是一种情绪;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以情绪的方式存在的。

简单说,情绪又可分正情绪和负情绪。理所当然,正情绪是愉悦、平和的情绪,负情绪是悲伤、消沉的情绪,正情绪带来正能量,负情绪带来负能量。而我这里要说的却是,负情绪不是完全带给人负能量,负情绪也有正价值。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发现现在很多媒体,包括影视、文学期刊、网络一味地提倡正能量,而对负面事物和情绪避之唯恐不及,或者到了将负面情绪当作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程度,仿佛只有高大上,人人喜笑颜开才是人该有的样子。

不可否认,正情绪确实能令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正能量,但我们的正能量真的只来自正面的事物、正确的事件吗?显然不是的。

简单分析一下“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失败”是错误的是负面的,但它最终孕育了“成功”这件正能量的事。还有一句话,“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错误的负面的事物占比是比较大的,可我们并没有因此被击垮,反而生活得更好。

“不吃一堑,不长一智”,正是因为大量的堑,才磨砺了十分之一的智和美好;而只要十分之一的智和美好,我们就能驾驭八九分的不智和不如意,只要十分之一的正情绪、正能量我们就能战胜八九分的负情绪、负能量,使人活下去、活得更好。正情绪正能量是可贵的,但它却只有十分之一,那么这剩下的十分之九就可以不要了吗?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正情绪还是负情绪,而在于这种情绪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存在的:提倡虚假的正能量就是负情绪,提倡真实的负情绪也会变成正能量。

正负情绪如同光明和黑暗一样是生活的两个部分,相克也相生。尽管负情绪是我们要避免的,但同时它也是不可避的,所以我们只有将它疏导与转换。

要想转换与疏导,首先要承认它的存在,要给它一定的位置,不能一味的喊打。更何况,在艺术领域,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艺术天赋的标致。

没有困苦的负情绪,也就没有杜甫《登高》的千古绝唱,也没有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亘古名句。这样的诗,这样的例子,不是多不胜举吗?

重要的是,这些诗歌安抚了多少困苦中的心灵!从心理学上说,安慰一颗创伤的心灵最好的方式,便是共情,即与倾述者产生共鸣,认可他的痛苦与难处。带负情绪的诗文就这样疏通和转换了一个人的负情绪。

另外,在西方的美学中,悲剧的美被认为是最高的美。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蜜欧与朱丽叶》,写的都是一个负面的故事,却成为激励人奋进和追求的经典之作。这就是悲剧之美、悲剧的力量!它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人类发展。

而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哪一年不是从困苦的事件和情绪中走过来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困苦的历史是不真实的,没有体验过困苦的人是让人不放心的。一个只有光明没有阴影的世界是可能的吗?一个只有欢笑的人是完整而深刻的人吗?不能说负情绪一定能带给人深刻,但离开负情绪我们就无法体验深渊般的人性的复杂和深度。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害怕负情绪,更没有理由拒斥负情绪的作品。它是我们不可抗拒的黑夜,而负情绪的艺术品很可能是一个无梦的睡眠。

举报/反馈

宋词男人王伟江

1433获赞 260粉丝
东方圣人,启迪民智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