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初中阶段具有显著的独特性,从生理发展上讲,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处于青少年时期。
这决定了其教育观念和方法的独特性。
在现今的教育中,有关教育的新闻层出不穷,其中,师生关系,尤其是师生冲突尤为引人注目。
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的教育管理,师生关系的处理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诸如:
学生不服从教师的教育管理,顶撞教师,发生口角;学生联名向学校写信要求更换教师;老师向学校反映情况,如果不把某某学生开除,就辞职......
在新闻媒体中,我们看到的弑师案例不止一次的发生着,这些师生关系冲突的事件和案例,对教育工作产生了负性的影响。
初中生师生关系的性别差异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男女生在教学关系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女生师生教学关系优于男生。女生师生关系知觉优于男生。
①从男女的性别角色知,女生往往具有安静和顺从的典型特征,男生往往具有躁动和对抗的典型特征,因此导致男女生在教学环境中师生组织配合程度存在差异。
女生往往更喜欢与老师互动,比如,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回答问题的人数中,女生所占的比例往往高于男生。
②从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进行分析知,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男女儿童在言语表达上存在差异,女生在言语表达的清晰性、流畅性和情感性等方面都优于男生。
由此,在教学环境中,女生对于师生组织配合程度有更大的参与性。
女生会选择各自可能的机会与老师交流,积极配合老师,以更大的热情参与。
③从师生关系亲密的角度分析知,由于初中还处于小学向高中的过渡期,学生对于老师的亲密度虽有所减少,但在女生中减少程度不及男生。
因为希望被老师肯定,所以在师生组织配合中,女生与男生相比较而言,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
女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目光,与老师能有更多的言语和眼神交流。
初中生师生关系年级差异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七年级学生师生关系总体上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八年级学生师生关系优于九年级。
教学关系维度上,七年级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八年级优于九年级。
信任执行维度上,七年级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七年级处于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小学时对周围的环境与初中对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导致初中生存在适应性的问题。
而此刻,相比八九年级就更需要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弥补适应不足的问题,所以,七年级学生师生关系总体上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
随着时间的增长,初中生的适应问题逐渐减少,能更好的适应学校,所以相比较而言,八年级的师生关系优于九年级。
然后,从师生的亲密角度分析,随着年纪的增长,年级的递增,初中生不再像以前那样渴望老师的呵护与关注。
所以初中生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与老师的亲密度有所下降,加之初中生的伙伴关系逐步发展,故老师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会发生改变。
初中生师生关系家庭出身差异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知识分子、干部、工人、自由职业家庭的学生师生关系优于农民家庭的学生。知识分子、干部、工人、自由职业家庭的学生彼此间无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知识分子、干部、工人、自由职业家庭的学生在情感关系方面优于农民家庭的学生。
知识分子、干部、工人、自由职业家庭的家长和校方、教师的交流相对于农村家长与老师的交流次数更为积极和频繁,所以师生关系融洽性较好一些。
此外,知识分子、干部、工人、自由职业家庭学生的家长与农村学生的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前者看中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而农村学生的家长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他们忽略了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性,他们较多关心学生学习成绩本身,而忽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外部因素。
再者,知识分子、干部、工人、自由职业家庭的家长相对于农村的家长有较多的时间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状况。
农村家庭的家长迫于生活压力,长期在外面打工或在家里务农,很少与老师沟通交流自己孩子的学业情况。
最后,出生于知识分子、干部、工人、自由职业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出身农村家庭的学生更善于和老师沟通、交流学习方法,更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而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而且他们的社会接触面也比较狭窄。
种种原因使得他们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有什么想法和见解很少与孩子沟通,日常生活中也很少和老师交流心得。
一、加强思想品德课程建设
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助于培养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以及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多种教育因素的综合,目的在于帮助初中学生根据一定的思想指导,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积极向上而稳定的思想倾向、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
从初中阶段的整体发展特点和状况来看,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虽然在思想政治、文化道德和心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不断趋向于成熟,但总体上,个性不够完善健全,社会性不够完整丰富,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
正如个性方面,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发展,一方面极力对外界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一方面又希望得到同伴群体的认同而获得归属感。
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矛盾冲突,致使初中生情绪情感发展不稳定、不成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初中生更快成长和完善自我。
二、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科学营造和谐、高效的教学新秩序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和求知的欲望以往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师生冲突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均密切相关。
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青感、认知互动交流的过程。
学生是否喜欢某一个老师,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是否喜欢该教师的课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教师越是欣赏喜欢我,我也就越欣赏和喜欢这位教师,学习也就越有劲头。
具体包含了,比如,上课前老师步入课堂的精神面貌;课堂氛围;教学中的配合性和互动水平;而学生在良性互动中,增强了自信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降低师生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二是及时、适时给予学生恰当合理的反馈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积极参与性时,老师一定要用和顺的语言、赞赏的目光进行鼓励:“你真棒!”“角度很新颖”“你的想法很好”。
这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更加充满信心,积极反馈性的课堂教学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同样,对于学生教学中的不恰当反应,教师应注重帮其分析原因,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
这样既不会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形成师生之间民主、尊重、平等的互动氛围。
三、重视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一方面,教师对待师生冲突时,应冷静、客观的思考和对待。
另一方面,解决师生冲突不要急于求成,要具有策略性和灵活性。
具体来说:一是关注师生冲突的建设性功能很多教师在面对师生冲突时,经常谈虎色变,首先顾虑于师生冲突的激化会给个人或教育教学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
其实师生冲突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形式之一,师生冲突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教师不应该一味对师生冲突仅感到恐惧,而应该变换角度辩证的分析和解决师生冲突问题。
师生冲突展现消极一面的同时,也让教师看到了其背后的问题所在和对未来教育教学的建设性的一面。
一个表面上从没发生过冲突的群体和人际关系,其未必就代表了真正的人际和谐,师生冲突发生时。
教师首先应保持心理和心态的平衡,积极和建设性的思考,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是对待师生冲突,不带有个人主观情绪情绪不论性质如何,不论强度如何,都会影响人的行为。
在师生关系中,负性情绪和消极情绪尤其要不得,即便是正性情绪有时也会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认知评价。
因此当师生冲突发生时,教师首先应不带个人主观情绪,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放弃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冷静客观地面对和分析问题。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到对学生的接受和包容,使学生主动放弃敌对、消极的情绪和评价,从而接纳老师的建议和意见,这也才会缩短学生与老师间的心理距离。
人际问题是初中生心理中的一个焦点,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也影响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
因此,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区别留心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以及人际交流上的不同表现,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