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建在村里,帮助许多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邓建青 摄
望夫镇是电白区东北片的山区镇。近年来,一批在外打拼的乡贤能人把在外的资源精准导入家乡,把企业办在乡邻的“家门口”。他们从外地“搬”回了电子零部件生产线、手机膜生产线、牛大力加工厂……至今累计有25家这样的“微工厂”落户电白乡村。这些“微工厂”规模不大,却吸纳了周边的村民就业,让农民“变身”工人,实现“家门口”稳定增收。
得益于乡贤的力量,望夫镇逆向导入产业投资,也通过乡贤能人汇聚的“百会帮百镇”大潮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乡缘”这个发展产业的重要变量,撬动茂名山区镇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塑造新优势、激发新动能。
●苏斯铭 刘栋铭 赖广昭 邓建青
“搬”回来
乡贤返乡兴办“微工厂”
在望夫镇花山新村的山坳里,占地5000平方米的广东汇恒生活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汇恒公司”)正在生产传感器元器件。
“以前工厂主要生产食品包装容器,三年前又搬回了传感器元器件和筋膜枪等电子产品生产线。”汇恒公司负责人陈鸿用一个“搬”字,道出了这家乡村“微工厂”的来历。
2018年,深圳市神武传感器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汇恒公司,投资人陈庆昌正是当地的乡贤。
“小时候邻里都外出就业,印象里镇上连一家像样的工厂都没有,更谈不上发展工业了。”在望夫长大的陈鸿有一段在珠三角从事跨境贸易的经历,如今他认为乡村“微工厂”不仅能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而且能从二、三产业里获得增收。
“公司日常聘用50人左右,平均工资四五千元,部分在技术岗位的工资水平还会更高。”陈鸿说。
近年来,在茂名市、电白区两级工商联、商协会的发动下,望夫掀起乡贤能人返乡创业热潮,乡村“微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行业涉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塑胶制品、日用电子制品、电子智能传感器零配件、装饰画等。
促进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一条条差异化的“生产线”也为村民创造了更为灵活的就业空间。
在望夫镇塘肚村,广东新德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新德尚公司”)有条手机膜生产线。工厂常年招聘工人数量在30—50人之间。
两年前,面对工厂租金上涨、人力成本高的压力,位于东莞的新德尚公司将手机膜生产线搬回塘肚村。“有时候订单少,工人可以先回家干农活,等到生产高峰期再回来。这种就业模式比较灵活,也比较适合农村群众。”新德尚公司负责人黎卿源说。
有着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望夫镇,如何招引龙头企业,牵引带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关系着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茂名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近日到望夫镇考察调研“百会帮百镇”推进工作。茂名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龚朝文鼓励望夫镇,大力发展乡村“微工厂”,用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吸纳周边农户就业,推动望夫镇乡村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
抓机遇
“小特产”迈向“大产业”
在望夫镇花山村,沿着田地的小路来到一处山脚下,一个集牛大力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产基地出现在眼前。这家名叫嘉发中尚农业的企业,稳定吸纳了周边村民200多人就业。
分拣、清洗、切片、烘干……生产线上的工人正忙碌着各自手头上的工作。“仅加工厂每天就提供40—60个工作岗位。”嘉发中尚农业总经理张永中介绍,生产基地的工人都是来自附近的村民,在公司稳定工作的工人每月工资有3000—5000元。
2005年,张永中到江门从事牛大力等药材批发生意。在牛大力行业深耕多年后,一次回家探亲萌生了返乡创业发展牛大力的想法。
2012年,张永中种了100亩牛大力。两年后,他偶然得知村中有一块闲置用地,便与村委会提议办一个牛大力种植加工厂,带领乡亲们就业创收,村委会表示赞成。
牛大力从种植到收成的周期一般为5年。嘉发中尚农业为村民提供种苗、肥料以及种植、管理技术等技术培训,再经由公司收购。“地租给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鼓励村民种植牛大力。”张永中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嘉发中尚农业在当地的牛大力种植规模扩大到600亩。
现如今,嘉发中尚农业迎来了“百会帮百镇”这个新的拓展节点。
《茂名市“百会帮百镇”工作方案》提出“引导商协会开展产业帮扶”的具体做法,明确聚焦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向发力。在聚焦传统产业方面,积极拓宽市场,健全销售网络,培训技术人员,开展产业带动,推动“小特产”迈向“大产业”。
张永中还有一个身份,是电白区新阶联执行会长。张永中说,电白区新阶联正在与望夫镇积极对接,推动“百会帮百镇”落地落实,吸引更多企业资源到望夫投资发展。另一方面,还将通过不断改良的牛大力幼苗和推陈出新的牛大力产品,打响望夫牛大力产业品牌。
在“百会帮百镇”的背景下,“土特产”迎来了新机遇。
茂名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支勇表示,将引导商协会按照“能力与需求相匹配”“公益、微利和可持续相结合”等思路,承接结对帮扶镇街项目,开展帮扶工作,促进形成互惠互利良性循环。
█一线实践
电白区黄岭镇:
下好车间“棋” 走稳振兴“路”
“哒哒哒……”走进电白区黄岭镇白石村的乡村振兴车间——茂名市布莱达纺织品有限公司工厂,一条条流水生产线映入眼前,电动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现场负责人吴女士一边和工人交流一边忙个不停。记者看到,车间里近70名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赶制订单。在其中一条生产线上,当地村民吴阿姨正在熟练地缝制。她告诉记者,十多年来一直在珠三角务工,如今在乡村振兴车间上班,她每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的工资。
“目前我们工厂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现有员工70多人,都是本地村民,大部分是妇女,以前她们大多是在外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我们员工工资按件算,工人一般每月能拿到4000多到7000元的工资。”工厂现场负责人吴女士介绍,总公司广东天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成立20多年,总部设在中山,是一家从事智能家居电器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主要是生产悬挂式烘干机,产品远销国内外。在镇政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动员和当地乡贤的牵针引线下,公司于2021年6月在当地创建子公司,打造“乡村振兴车间”,将部分干衣机布罩、各类电器产品防尘罩、帐篷、户外天幕等产品的加工生产放到子公司,年产值达1500万元。
近年来,黄岭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扶工作队充分盘活资源,以镇、村党组织为引领,多方联系外出发展的乡贤,整合乡贤创业的人才、资金、项目等优势,盘整全镇可利用土地,通过“支部+村庄+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激发党组织活力,引领人才回乡创业发展,同时推动当地有基础的合作社向“乡村工厂”发展,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们车间现有工人30多人,都是本地村民,大部分是妇女,还有一些是夫妻一起来的,每月工资在3000—3500元之间。”黄岭镇银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肖海波是一名年轻小伙,也是当地村民。他介绍,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集专业手机配件塑胶模具开发、生产销售、品牌运营于一体的专业公司,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各大城市,出口欧美中东等地区。公司在2022年响应号召,回家乡开设“乡村振兴车间”,车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目前订单稳定,年产值达300多万元。
茂名市驻黄岭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梁国锋表示,“乡村振兴车间”可以最直观地解决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实现村民家顾家、务工、务农“三不误”。下一步,驻镇帮扶工作队与镇政府将借助以市人大办、工信局、总工会、信访局、茂名开放大学、广发银行茂名分行等组团帮扶单位力量,结合“百会帮百镇”市企业家协会的结对帮扶,对接资源和消费市场,助力乡村振兴车间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目前黄岭镇辖区内共有乡村振兴车间18间,累计带动近800人就业。”黄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谢爱华介绍,近年来,黄岭镇积极打造乡村振兴车间,车间成立以来都运营良好,在乡村振兴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实现了村民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下一步,将注重“腾笼引凤”,在盘活闲置低效存量资产上做文章。其中,计划盘活荒废20多年占地5亩多的旧“炮厂”资源,通过三资平台招租,车间建成后不仅能增加当地税收,同时将解决地方就业100余人;大力推进工业园建设,规划征地76亩,引进更多企业落地,让更多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