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否有朋友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想结束生命,活着太痛苦了;我是别人的累赘和负担;或是流露出绝望、焦虑、抑郁、失控感等;或开始道别,和家人朋友疏远……此时你要警惕了,也许此时他/她已有自杀的想法。
9月10日是教师节,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天也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约每40秒就有一人死去。这之中,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是引发自杀的一大诱因。
抑郁症有哪些“信号”?如何预防因抑郁症引发的轻生?记者就此采访了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成人一科副主任医师卢圳耿。
抑郁症并非“想不开”那么简单
今年7月,歌手李玟因抑郁症在家中轻生,经抢救无效,最终与世长辞。由此也引发大众对于抑郁症的讨论。很多人不解:为什么看起来很阳光的人也会有抑郁症?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在网络上,抑郁症早已不是新鲜词,在某些时候甚至被污名化,沦为回避问题、敷衍质疑的“挡箭牌”。部分网友也经常用“玉玉(抑郁的谐音)症”“我玉玉了”来调侃自己或他人。然而,一旦碰上那些真正因为抑郁症而导致悲剧发生的情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想不开”。
事实上,抑郁症远不是“想不开”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率很高,也被称为“精神感冒”。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作为自杀的‘头号杀手’,常常被患者以及周围的人忽略。”卢圳耿表示,甚至有些抑郁患者属于微笑型抑郁症,他们会把真正的情绪隐藏起来,只向人们展示阳光的一面,但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才会流露自己真实的抑郁情感。
“抑郁症的病因,科学上尚无明确解释,遗传、家庭环境、学习或工作压力、重大事件的刺激等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可能诱发抑郁症。”卢圳耿介绍,抑郁症最主要的特征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患者无法体会开心、高兴的感觉,哪怕之前很感兴趣的事情,患抑郁症后也丧失兴趣。此外,在情绪的影响下,还会伴随认知功能减退的症状,如记忆力或理解力下降、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残、自杀想法或行为。
如何发现身边的“抑郁症”?
“在抑郁情绪的影响下,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就会像脚铐上数十斤重的铁球,举步维艰。”卢圳耿表示,摆脱自杀意念,仅靠患者的自救远远不够,还需要身边人及时察觉,早发现、早治疗。
同时,生理和心理发育快速的青少年、被孤独和慢病折磨的老年群体、职场中隐忍的“打工人”……或多或少地遭受着抑郁情绪的困扰,是需要重视心理健康、积极预防自杀的重点人群。
卢圳耿表示,提高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和消除个体的“病耻感”,大众才会更容易关注征兆。当然,最直观的体现在于——“身边人原来性格、交谈各方面都很好,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不太说话了、不开心了,甚至伴随着食量下降、失眠、体重明显减轻等表现,这就需要引起重视。”
预防自杀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每当自杀悲剧发生后,总会有许多人感慨,“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一点征兆都没有?”实际上,绝大部分自杀发生前,都有言语或非言语性的暗示。卢圳耿提醒,自杀是可以预防的,每个人都可以采取行动,减少这一悲剧发生。
如果有人对你说,“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我想死!”“没有我,他们会过得很好。”“我死了,你会怎么样?”或开始谈论自杀方式、地点、时间等,突然和亲友告别,收集一些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如绳索、药物等,请一定要警惕起来,这些都可能是自杀前的预兆。越早识别并进行干预,越有可能留住鲜活的生命。
当你不确定一个人是否有自杀倾向时,可以直接询问,“我很担心你,你的心情怎么样?”“我能帮你做点什么?”通过主动询问,可以展示对他的关心,并且在适当的时机表达你愿意成为他的倾诉对象。给对方一个机会重新考虑,有可能阻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当他们主动倾诉时,我们要当好倾听者的角色,最忌讳用怀疑、震惊、害怕、嘲笑的方式。请镇定地对待,并去理解他们。不要用激将法刺激他们,不要承诺说你不会告诉别人,不要任其独处、任其发展下去。如他们不愿当面倾诉,可以建议致电心理咨询热线,如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0769-88881111”寻求帮助。
对自杀高风险者,需要有人24小时贴身陪伴,不要让其独处,清除周围的危险物品,并且尽快联系家属或者监护人,陪同他们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文/图 姚梓婷 受访者供)
【人物档案】
卢圳耿,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东莞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成员;东莞市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成员;东莞人防心理防护专业分队班长。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心理医学专业,2010年至今一直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工作。曾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进修学习成人精神科,多次参加东莞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多次参加组织认知行为治疗培训,能有效结合药物与心理治疗方式治疗多种临床心理疾病。
专业特长:擅长各类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及咨询。对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及其他神经症等精神疾病的诊治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冯小静校对 | 周勇
举报/反馈

羊城派

573万获赞 39万粉丝
广东省权威移动发布平台
广东羊城晚报旗下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