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教育,十个家长中往往有九个会叹息。无论是给小孩讲解数学作业时的声量和血压,还是在学校放学前,家长们互相探问对方给孩子报了多少辅导班的克制,都让每个家长深陷焦虑的漩涡之中。人们常说,在教育内卷面前,人人平等。但也有人说,即使是有良好教育和双方均为高知的父母,也无法摆脱教育的焦虑——这是真的吗?

的确,在竞争性的考试制度下,教育水平经常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然而,离开学校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逐渐转变为更加依赖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相较于集体学习的模式,个人习惯的影响更为深远,并贯穿于一个人的生活。愈来愈多80后、90后父母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中有很多人尝试跳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并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陈铭,这个刚刚成为三个孩子父亲的“奶爸”,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公众心目中善于言辞、逻辑严密的代表,陈铭曾被教育问题所困扰:是否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奥数,不断刷题,走上前人走过的道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铭逐渐认识到,世界上并没有一种通用的、所谓的“最佳教育方式”。即使在年龄相近但性格迥异的老大和老二身上,教育方法也必须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或许是解决教育焦虑的更佳途径。

1.教育的目的,可不是牺牲孩子的好奇心

陈铭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教育内卷”的影响,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来自刚上小学三年级的老大。他记得那天,老大突然对他说道:“爸爸,你能为我报一个英语班吗?我最好的两个朋友都请了家教,有时候老师讲得太快,我跟不上。”这让他意识到,周遭的教育环境已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压力,并开始主动寻求进一步的提升。

听到孩子要求报班的话语,老一辈家长通常会第一时间觉得是孩子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但是对于陈铭来说,自己的学习经历让他对补习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焦虑。他曾经被强迫着学习奥数,早早地开始了1对1的数学补习,甚至在五年级时获得了全国奥数一等奖,高考数学也考了140多分。然而,即使有这样的成绩,他仍然在填写大学志愿时选择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希望能够与数学彻底告别。

作为父亲,回想起自己的教育经历,陈铭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说:“数学为我建立了一个良好的逻辑基础,这个基础在我的不同经历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包括应试、辩论和做主持等。但是,它也带给我很多痛苦的回忆,甚至让我有些厌恶。”

经过和妻子深思熟虑的讨论,陈铭决定不替老大报补习班。他对老大说:“如果在课后有听不懂的地方,试着问老师。如果还是不懂,你可以来问我和妈妈,因为我相信你。我不想为了让你在三四年级得到一个学科的优势,而付出对一个学科失去兴趣的代价。”他希望孩子能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而不是过早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漩涡。

在陈铭看来,单纯地传授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失去了好奇心的学习就像一艘没有帆的船,无法掌握成长的方向,最终只能随波逐流。孩子们总要长大,他们需要独自面对未知的汪洋大海。因此,陈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

有趣的是,陈铭对老大和老二的教育方法截然不同。对于性格相对文静的老大,陈铭喜欢扮演启发者的角色。例如,在讨论一道关于四合院的数学应用题时,他从院子的一进二进聊到了西厢房,又扯到了《西厢记》,最后还是老大主动说:“爸爸,你不要再讲了,你讲我就要熬夜做作业了”,无形中锻炼了她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好动心极强的老二,陈铭则为她准备种种释放活力的兴趣班,“滑雪、篮球、游泳、夏令营,除了补习班,其他的只要她想上,我就让她上”。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让她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

至于刚刚出生的老三,陈铭虽然还没太多想法,但已经早早预留出了他自己的独立房间。他认识到即使是相同的父母、相同的成长环境,小孩子的性格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他尽可能避免让自己的教育变成套路,而是根据每一个小孩子的特点启发、培养和塑造他们的独立人格。

陈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因此,他尽力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未知的挑战。对于未来,他希望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并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回忆。

2.尊重每一个孩子,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陈铭和太太一直秉持着一种教育策略:让老大和老二拥有独生子女的独立空间和父母的陪伴,同时也享受一家人围坐一起的群体生活。在老三出生之前,他们还能够应付过来,可以一个人陪一个小孩,一周内会有固定的时间段,全家人一起看电影,聊聊最近的趣事。

然而,随着老三的出生,陈铭突然发现自己成了这个家里的“少数派”。三个孩子对两个家长,无论如何分配时间,也不可能完全平等地陪伴每一个小孩。另外,考虑到三个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陈铭决定换一座更大的房子,以此增添家庭教育场景的多样性。

他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会缺乏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机会和经验,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如何与同龄人相处、沟通和分享。而通过搬家,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朋友,同时也可以增加家庭教育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新的房子里,陈铭为每个孩子都安排了自己的房间和独立的空间,同时也有公共区域供全家人一起活动和交流。他还会定期安排家庭活动和时间,让孩子们可以一起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例如游戏、看电影、做饭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还可以让他们学习到合作、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重要性。

对于陈铭的“三娃之家”,装修不仅仅是美化家居,更是要从孩子们的不同需求出发,打造出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空间。

对于老大来说,她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空间,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对于老二来说,他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需要有一个宽敞的活动区域。因此,设计师们为他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多功能活动室,可以满足他学习、玩耍和休息的不同需求。同时,活动室的布局也便于家长随时关注他的动态,保障他的安全。

而为了满足老三未来的成长需求,陈铭和设计师们还为他预留出了一片私密空间。陈铭的家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家”。这个家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不同需求,而且通过智能化的设计,让家庭生活更加便利和高效。陈铭的家成为了“所见即所得”的典范,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的智慧家庭生活是怎样的。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陈铭的孩子们对智慧家庭带来的便利有着深刻的认识。当他们回家时,各种需求都能被智能家居满足,无论是温度、风速、饮用水还是洗澡水等,都为他们准备好了。此外,娱乐和玩耍的需求也被满足了,氛围、灯光、影片、游戏等都已经准备就绪。

对于陈铭来说,智能化的定制生活场景不仅改变了他们一家五口的生活方式,还在更深层次缓解着他的带娃焦虑。许多关于孩子成长的琐碎事情都可以交由智能化帮助处理,例如通过语音指令调整家中的环境、灯光和氛围等。这样,他们既能够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也有机会团聚在一起,享受家庭时光。

这种智能化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感到非常舒适和自在,没有所谓的挤压感和不安全感。陈铭认为,智慧家庭是一种趋势,它可以带来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可以缓解家长们的带娃焦虑。在未来,他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够享受到智慧家庭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3.那些让孩子体会到,“尊重”的家庭场景

与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每位家长都希望掌握的技能,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对于陈铭来说,他创造了一些既能让小朋友体会到尊重,又能在不经意间拉近双方距离的生活场景。

陈铭非常重视与孩子们的每一次对话和交流机会,无论是饭桌上的闲聊还是学校接送时的短暂交流,他都认真对待。他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生活和朋友间的趣事,同时也会主动向他们询问这些话题,表达自己的兴趣和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陈铭会刻意营造出一些能够加强亲子关系的场景。例如,他组织周末家庭电影之夜,让全家人一起享受电影带来的快乐。他会陪伴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与他们进行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邀请他们参与自己的一些工作或活动。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场景就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家长的用心。例如堵车的时候,二三十分钟的时间,你就能和孩子聊二三十分钟。父母也不用刻意与孩子有眼神沟通,这种随意的聊天方式没有任何功利性,没有任何目的,聊什么都可以。孩子们也会很开心。

另外,对于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家长也可以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进行引导。禁止他们使用电子产品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甚至躲着你用。因此,家长可以尝试引导他们自然感受电子产品的好处,然后再进行脱敏。当孩子们发现每次拿起iPad都很容易的时候,就能很容易地放下。

在一些小细节上,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小动作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在意。例如,和孩子在外面玩了一天,进小区之前先给家里空调打开,或者在电视上开始播放路上聊到的电影。这些小动作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的生活背景。

4.个性定制,才能恣意生长

每一个备受羡慕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对善于因材施教的家长。无论他们的孩子未来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教育模式是无法复制的。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庭场景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改变、调整和展示不同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像陈铭定制的智慧家一样,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帮助家长减轻自己的“教育焦虑”,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举报/反馈

肚子里种不出西瓜

2.6万获赞 1418粉丝
名字不重要,内容才是干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