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信任和满意度,以及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可和自信。
安全感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安全感是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学习习惯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却面临着安全感的缺失或破坏,这可能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父母的离异、过度溺爱或忽视、暴力或虐待、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爱和关怀,从而产生不安全感。
同样,在学校中,如果孩子遭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歧视、欺凌、嘲笑等,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被接纳和尊重,从而降低自尊和自信,形成不安全感。
此外,在社会中,如果孩子经历过一些创伤性的事件,如意外事故、暴力事件、自然灾害等,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影响他们对世界的信任和期待,造成不安全感。
那么,安全感被破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其中最直接和明显的就是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人们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才能进一步追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们就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也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事实上,已有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而自我效能感又与安全感密切相关,安全感越强,自我效能感越高;反之亦然。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呢?如何重建他们的安全感,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要帮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不同年龄段和性格特点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但一般来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行为特征:
在外人面前过度害羞。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容易引发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喜欢自我否定,认为哪哪都不行,非常不自信。
这种心理造成的最明显后果就是孩子在外人面前十分害羞,无法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别人问他问题,也是支支吾吾,看着让人十分着急。
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在家里喜欢用摔东西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在外面只要事情稍不顺心,他就习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脾气暴躁,喜欢使用暴力,通常也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咬手指头。在孩子6个月之前咬手指头是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但尤其是孩子过了2岁甚至都到了大孩子的阶段都仍然爱咬手指头,那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因为咬手指可以安抚孩子焦虑的情绪,缓和紧张。
缺乏主动性和好奇心。孩子缺乏安全感,会对新鲜事物和陌生环境感到恐惧和拒绝,不愿意尝试和探索,也不愿意与人交流和合作,表现出消极、被动、退缩的态度,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习成绩不稳定。孩子缺乏安全感,会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等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吸收和运用知识,导致学习成绩起伏不定,甚至出现严重的滑坡。
了解了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重建安全感。
培养孩子安全感的方法有很多,但总的原则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老师和同伴的爱和关怀,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接纳和尊重的,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和自豪感。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家庭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家庭是孩子最初形成安全感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父母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及时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和期待。同时,父母也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稳定和和谐,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或暴力等影响孩子情绪的事情。
在学校中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老师和同学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重要对象。老师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他们合理的评价和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老师也要注意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孩子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合作,防止和制止任何形式的欺凌或歧视现象,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
在社会中给予孩子适度的挑战和保护。社会是孩子接触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社会环境和事件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父母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父母和老师也要注意保护孩子免受一些有害的社会影响,如暴力、色情、赌博、毒品等,让他们远离这些危害他们身心健康的事物,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个人中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和引导。个人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最终目标,个人特质和能力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最终依据。
父母和老师应该多发现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他们对自己有自信和自豪感,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让他们对自己有清醒和客观的认识。
此外,父母和老师还应该教会孩子一些有效的自我调节技巧,如放松训练、正念冥想、情绪表达等,让他们能够在遇到困难或压力时,能够自己调整心态,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和适应力。
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怀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方式,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去表达爱。
根据心理学家Gary Chapman的理论,人类有五种爱的语言,分别是肯定的言辞、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高质量的陪伴和身体的接触。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爱的语言,如果父母能够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去说话,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如果孩子的爱的语言是肯定的言辞,那么父母要多对孩子说“我爱你”,给孩子写一些表达爱的留言或短信,在别人面前表扬鼓励孩子。
如果孩子的爱的语言是接受礼物,那么父母要给孩子送一些有意义的礼物,不一定要贵重或买来的,关键是要体现出心意和用心。比如可以送孩子一本书、一朵花、一封信等。
如果孩子的爱的语言是服务的行动,那么父母要帮助孩子做一些他们需要或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帮他们修玩具、整理房间、做作业等。当然也要适当地培养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能力和责任感。
如果孩子的爱的语言是高质量的陪伴,那么父母要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比如玩游戏、看电影、散步等。在陪伴过程中,要给予孩子完全的关注和倾听,不要分心或打断。
如果孩子的爱的语言是身体的接触,那么父母要多和孩子进行一些亲密和温暖的身体接触,比如拥抱、亲吻、抚摸、牵手等。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舒适。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外,还有一些通用的原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
尊重和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父母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或期望于他们,也不要轻视或忽略他们。要多听听孩子说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给予他们适当的建议和支持。
保持沟通和信任。沟通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桥梁,信任是维持亲密关系的基石。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了解彼此的喜好和困扰。同时也要信任孩子,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正确和合理.
安全感是孩子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孩子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长,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支持、鼓励、尊重、信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