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上的技艺
到舌尖上的味道
近在身边的湖州非遗
究竟如何
将生活装点得活色生香?
作为吴越古邑、东南望郡的湖州,山水清远,钟灵毓秀,吸纳了无数的古今风流才情。
自从蒙恬发明毛笔后,湖州就成为中国书画绕不开的去处。千百年来,湖笔与传统书法和绘画紧密相连,一同演绎着“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历史传奇。
颜真卿《湖州帖》
湖笔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笔中之冠”,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
可以说,湖笔不仅是湖州文化的一颗明珠,更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而它的制作过程,却极其繁复。
善琏镇是湖笔的发祥地,也是湖笔制作最集中的产区,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几乎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
湖笔制作技艺由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
制作笔头
每道主要工序分别由技工专司,制作选料精细,工艺精湛,讲究锋颖尤显其独特之处,以“尖、齐、圆、健”四德具备而著称。
晒笔头
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轩湖笔,书就新韵,唯有传承与发扬,方可把偌多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同样诞生于指尖的,还有湖丝。在六朝时,湖州丝绸就已出口海外,唐代被朝廷列为贡品。明清时期,湖州“辑里丝”更是成为了宫廷织造和各地丝绸名品的首选原料。沉淀下的古老悠久的丝绸文化,将湖州的风韵、魅力、品格诠释得淋漓尽致。
缫丝技艺
辑里湖丝独特的缫丝工艺,所制土丝以“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而著称。2011年5月,“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三大名扇”之一的羽毛扇,薄如蝉翼、色泽光亮的双林绫绢,“纵然片纸值千金”的千金剪纸,技巧多变、造型生动的化龙灯,“一寸缂丝一寸金”的乾元缂丝,“品茗三绝”之一的长兴紫砂壶……
随着越来越多的湖州非遗走进大众的视野,不少人都发出了慨叹:原来这些让人熟悉的湖城“老底子”,一直在我们所亲近的生活里,述说着属于湖州的江南故事。
“小菜要吃第一碗,第一碗小菜啥门槛,青壳螺蛳味道鲜……”湖剧表演艺术家高兴发演绎的湖剧《朝奉吃菜》中的“吃螺蛳”选段,可谓是湖州人啜螺蛳的标准打开方式。
湖剧《卖青炭·朝奉吃菜》的故事,浸透在湖州老百姓的点滴生活中,湖韵戏腔间,也唱出了湖州人对“吃”的执着与讲究。
说到舌尖上的非遗美食,湖州人首先就会想到四大名点:周生记馄饨、诸老大粽子、丁莲芳千张包、震远同酥糖。但很少有人知道,周生记与丁莲芳,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在民国初期年间,周济相看到丁莲芳千张包子店生意兴隆,便也开了家千张包子店与之竞争。然而,两店竞争不久,周济相就败下阵来,于是改经营馄饨,取名“周生记馄饨店”,并逐渐形成自家“皮薄滑润、馅大饱满、入口汁长、回味久鲜”的特色。
如今,周生记馄饨与丁莲芳千张包子、诸老大的粽子并列为湖州风味小吃之首,驰名江、浙、沪一带。周生记鸡爪也被誉为“江南第一爪”,甜咸相宜,浓浓的酱香入味其中,肉嫩鲜美,凡吃过一口,便会念念不忘,堪称一绝。
同样让人牵肠挂肚的,还有南浔的浔蹄。红彤彤,晶晶亮,这道引得《风味人间》和《十二道锋味》前来拍摄的特色传奇菜,绝对能勾起肉食爱好者的无穷欲望。
以传统古法烧制而成的大蹄色泽红润、口感软糯、味道咸鲜、香而不腻。只需一口,便能尝出百年的沉淀与传承。
在湖州市博物馆的展柜里,一只刻有“茶”字的青瓷贮茶瓮,将湖州人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回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绵延至今,湖州先后孕育出了温山御荈、顾渚紫笋、三癸雨芽、莫干黄芽、安吉白茶等中国名茶。
2011年5月,“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与“紫笋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茶精神得到升华,品茗风气得以积淀。茶在湖州,似乎升腾为一种文明,在岁月的长河里历久弥新。
舌尖滋味,不仅于此……
一直被文人墨客留恋难忘的乌程酒,在历史长河中“独冠群芳”,也为湖州积留了最悠久最深厚最辉煌的酒文化;曾经祈求太平的定胜糕,化身一抹自南宋流淌而来的人间烟火,演变成现代人们生活顺利、晋升高升的意象;“道道经典、口口美味”的荻港陈家菜,蕴含着深厚的水乡历史,和对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历久弥新……
荻港陈家菜烹饪技艺
南浔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这些由山水滋育而成的鲜香,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湖州,品一口江南非遗的活色生香……
(内容由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