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工程,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高频词,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等篇章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尤为重要。准确理解、深刻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
高度重视历史,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成绩的重要经验,必须高度重视。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强起来”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必须注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大势。
近代以来,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现状,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想要在旧社会的躯壳里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然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不立足自身实际解决发展问题,任何形式的探索都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绝无实现的可能。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才在深刻把握历史演进、总结历史经验、抓住历史机遇的基础上,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党的带领下,全体人民奋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逐步实现了工业化;采取土地改革、合作化等措施,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修建公路、铁路、水利等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既取得了重要成就,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立足自身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脉络,走自主发展之路,明确将全党中心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基于当时的历史机遇、国内外环境和我们国家的中心工作,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矢志不渝地贯彻落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稳了方向、廓清了道路,推动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正是对于历史问题的深刻洞见、对于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对历史规律的高度遵循,我们国家才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向更高台阶和更高水平。历史和现实业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准确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洞见时代问题、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机遇,才能勇立潮头,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逻辑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首先要从学理上厘清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基本理论问题,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性条件。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拥有科学的理论武装,能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并在新的实践探索中实现理论创新,使其真理之树常青。这是党的理论品格,是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经验,也是未来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遵循。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本质内容,牢牢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基础、主要表征、基本路径、发展阶段、模式选择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注重理论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注重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时俱进,在取得既有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核心价值、发展理念、发展动力、战略布局等理论,对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认识。可以说,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就是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进行理论创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遵循,是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所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只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才能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趋势,才能针对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解决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大问题、难问题。因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注重用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先进性的现代化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推动其不断取得实效。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逻辑
当今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国家既要在时代潮头完成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重任,又要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握其实践逻辑,遵循实践要求。为此,必须做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技创新。
第一,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充分说明: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需要我们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实践和推动的,今后也必然要由党带领人民继续推动下去,我们要坚决维护好党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核心和领导作用,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好前进方向、做好战略擘画。
第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转折点,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今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中国继续推进经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进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要坚持积极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尤其是一些制约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坚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不仅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科技创新,必须注重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高端人才和科技资源,不断提升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金羊网 文/张青兰 蒋永强)
作者简介
张青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蒋永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注: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号22ZDA002)、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培育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ZDPY23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举报/反馈

金羊网

21.2万获赞 5.8万粉丝
广东羊城晚报官方网站
羊城晚报金羊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