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1点多,当一个个笼子被打开时,8头獐有的很灵敏,一下子就蹿出笼子,在草地上奔跑一圈后便消失在了公园的森林里。而有的,却反应有点呆萌,可能一时之间还无法适应新家,屁股对着笼子门口,就是不肯出来,非得工作人员稍微动一动笼子,把它请出来。
看着一头头獐最终都消失在森林里,滨江森林公园副园长张国兵深有感触,“记得2019年我刚来滨江森林公园工作时,一周内能多次频繁看到獐,工作人员告诉我,估摸獐的数量最高达到过50只左右。可是,最近3年,獐的数量明显减少。今年到现在为止,我只看到过一次。”
近几年,附近造成流浪野狗增多,可能吃掉了公园里部分繁殖的獐宝宝,甚至成年獐,这也许是造成公园獐的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之一。为了给獐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更给游客一个安全的游园环境,公园邀请专业力量对野狗进行了清理。
此外,滨江森林公园免费开放之后,游客数量猛增以及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也对獐的数量有影响。
2009年,滨江森林公园首次从华夏公园引入12头獐。2010年1月,又补充了2头。此后几年,獐的数量稳定在30头左右。在张国兵看来,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丰富的植物,同样需要丰富的动物。这也是时隔13年后,滨江森林公园再次欢迎上海本土动物——獐入住的原因。
由于獐生性胆小,整个搬家过程必须小心翼翼。华东师范大学獐研究团队成员聂大义介绍,今天上午,大部分獐都很“乖巧”,顺利入笼,但个别比较调皮难抓捕,最终不得不采取了“措施”,“獐的应激反应相对较大,从抓捕到放归最好控制在3小时内。”
獐喜欢在隐蔽的环境中生活。张国兵介绍,计划在公园西南角这个较为偏远、安静的场所为獐营建一个屁护所,“在那个区域我们就不铺设园路,这样游客就没法进去打扰獐。同时,在那里可以种植一些獐喜欢吃的植物,在野外食物来源较少的时候,人为投放一些食物,让獐能更好地生存、繁衍后代。”
在日常管理中,张国兵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獐对紫萼的嫩芽感兴趣,“那一年,我们种了一批紫萼,但发现很多嫩芽都没了,后来琢磨着,可能是被獐吃掉了。还有公园里的二月兰,也被獐吃掉不少。”
今天野放的8头獐都佩戴了定位追踪项圈,为后续科研和管理带来了便利。聂大义介绍,研究团队会追踪獐的活动轨迹、活动量,如果发现某一头獐在一天内一直停留在某个地方,活动量极少,就会来现场查看,是否发生意外情况。
后续,研究团队还将在獐时常活动的区域安装红外线相机,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和管理。
獐是上海本土动物,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于20世纪初在上海绝迹。2006年,上海启动极小种群恢复工程, 重新引进獐、扬子鳄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獐作为其中一员,正式开启重回故乡之旅。
2007年,从浙江引进的21头獐放归于华夏公园饲养并成功繁殖后代。此后,这里繁殖的健康獐输送给滨江森林公园、松江浦南林地、新浜林地、南汇东滩和崇明明珠湖等地进行野化和野放。截止今天的野放活动前,华夏公园已累计向外输出315头獐。
目前,獐在上海的近郊和边滩形成了一些小种群,最新的数量还在监测调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