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姚抒廷):近日,在海河跳水的天津大爷大妈“火出圈”,海河上的狮子林桥、北安桥因此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打卡参观,甚至有不少人“脑门一热”也从桥上往下跳。看似简单的“纵身一跃”,实操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据报道,仅两天时间,天津蓝天救援队就从河中救起14人,其中7人因跳水姿势不对昏迷,2人在水中突发疾病,还有5人因不会在深水中游泳而出现了溺水的情况。由此可见,想要体验跳水的快乐,仅凭“一腔热血”可不够,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央视网《新闻+》栏目对话中国首位女子跳板世界冠军史美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讲师王博,共同探讨跳水的安全问题。以下为采访实录:
《新闻+》记者:新手跳水的风险有哪些?
王博:一方面是跳水的外部风险因素,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是跳水的技术动作特点,跳水技术难容易造成身体伤害。
第二是跳水的环境因素,比如跳水过程中水深不够,或者与周围障碍物发生碰撞也容易造成伤害。
第三是水体卫生条件,比如开放河流可能会有一些微生物、污染物,对人体也可能会造成一些伤害。
另一方面是跳水者自身的因素,跳水者如果身体状态不是很好,比如有先天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等,或者游泳技术不佳,都有可能成为跳水过程中的风险性因素。
很多人觉得水是流动的,软的,没有什么危险性,但其实在入水的瞬间,人体会受到一个很大的冲击力。以十米跳台为例,从十米高度跳下来,人在入水瞬间的速度可以接近40km/h至50km/h。
跳水者如果姿势不正确,头面部直接拍到水里的话,有可能会发生视网膜脱落、鼻腔出血以及脊椎、颈部的损伤,甚至会出现脑震荡、颅内出血、昏迷等比较严重的问题。
跳水者如果呈仰卧或俯卧的姿势拍进水中,会造成软组织挫伤,比如皮下组织淤青、皮下出血,严重的还会出现骨关节的损伤,以及内脏器官的损伤,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害。
《新闻+》记者:对入门者来说,安全的跳水高度和姿势是什么?
王博:我认为跳水高度超过3米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我们建议,如果没有特别好的跳水技术或者空中姿态的控制能力,水性不是特别好的话,就不要尝试。
常见的简单的跳水动作有两种,一种是身体在空中进行180度翻转,头朝下,身体近乎垂直于水面,双臂伸直,双手交叉,手先接触水面,身体随后入水。
第二种方式是双臂抱在胸口,身体笔直,以脚先入水的方式垂直向下跳入水中。
史美琴:跳水的风险来自于场地的限制,高度、水深,水一定要有5米深。标准的跳水场馆水深一般是4.5—5.5米。
从专业角度来讲,脚下水的动作更难控制身体,如果身体没有控制住,屁股先坐进水中,或者胸口、面部打到水面,都是很痛苦的。
所以头下水时相对较容易控制身体,因为眼睛能够看到水,而且手可以先顶水,缓冲其他部位承受的压力。另外,如果想尝试翻一周或一周半,没有体操基础的话也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身体,所以建议还是以简单动作为主,不要擅自尝试高难度动作。
《新闻+》记者:野外跳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史美琴:“脑门一热”就往下跳是最容易受伤和出问题的。因为他既没有基础,也对高度不了解,更不会找准定位,如果毫无基础的话,其实就是摔进水中的,很容易受伤。
如果真的很喜欢跳水,想尝试跳水,可以平时拉一拉韧带,学学倒立、前滚翻、后滚翻,这是一些基本功和体能的训练。有了一定的训练基础后,入水前控制不好动作时,你就能够做到缩紧身体,缩小半径,保护好头部、面部。要把脸保护好,把头保护好,减少伤害面。
跳水之前一定要做好热身,可以压一压韧带。如果条件允许,不要一下子就从高处往下跳,可以先尝试从低一点的地方往下跳,有助于适应水温和环境。
王博:室外水温一般比较低,跳水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否则瞬间入水时,血管急速收缩会造成循环阻力增大,容易引起抽筋,导致溺水,甚至导致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危险。
另外要注意,跳水之前不要喝酒,因为人在醉酒状态下游泳或者跳水存在很大风险。
《新闻+》记者:如何看待天津“跳水热”?
王博:我建议理智看待,不要盲目跟风。因为狮子林桥桥高超过6米,水流量比较小的时候是7米,在这里跳水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会游泳不等于会跳水,因为跳水需要极强的空中姿态控制能力。入水瞬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以及人体对冲击的耐受力,这些都是需要一定时间去练习的。
史美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家对运动的热爱不断增强,有些人敢于挑战自我,认为跳水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或者是一种发泄情绪、放松身心的生活方式。我们当然提倡运动,但一定要在安全的环境中去尝试。
此外,目前对老百姓开放的专业跳水场馆非常少,需求和市场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专业的运动员、教练员应该多宣传如何安全跳水,为大家普及跳水常识,这对跳水项目也是一种促进。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大家才会更加热爱跳水,这项运动才能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