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婚姻关系的演变过程:

杂交、血缘婚、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一、 杂交:

古人(早期智人的一种叫法)之前,人类还未摆脱动物性,就如同现在的猿类一般,其婚姻关系,也不能叫作婚姻关系,只是发自本能的交配繁衍,没有所谓的伦理关系,父女,母子,祖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只存在适龄与否,不存在伦理关系。而这一时期的婚姻形态,后世学者称之为“杂交”。

PS:祖父母和孙子女之间……不可说

二、血缘婚:

血缘婚又叫班辈婚,这一时期,人类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人工取火。经济生活依旧是采集和狩猎为主,生产工具还是石器为主。早期智人时期的婚姻形态,开始进入群婚状态。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所以又叫班辈婚。此种婚姻属于同一集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互为夫妻,共夫共妻的形式,异辈之间禁止通婚,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它为后来的母系社会奠定了基础。

PS:人类抵抗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相对自然筛选的能力就降低了,所以近亲繁殖的弊端开始被发现了。

三、族外婚: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人类逐渐定居。定居以后自然筛选的作用减小,人们意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进行了限制,禁止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通婚。而是某一氏族的结婚组同另一氏族的结婚组互相通婚,这也是群婚叫法的由来。例如a氏族的适婚男子同b氏族的女子通婚,b氏族的男子同a氏族的女子通婚。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也是一夫一妻诞生以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根本原因。又因为彼此通婚的人之间不具有血缘关系,得名族外婚。族外婚的产生,有助于人类的繁衍发展,也加强了通婚氏族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政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PS:主打一个共享。一到晚上,小树林里到处都是人,女儿在谈恋爱,母亲也在谈恋爱,甚至祖母也在谈恋爱……

四、对偶婚:

对偶婚是在族外婚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繁衍行为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不再满足群婚的混乱随意行为。变成了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之间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之间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夫”。这种婚姻关系不是独占的同居,而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对偶婚家庭里,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属于女方所在的氏族,它是氏族公社时期的主要婚姻形式。对偶婚本质上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暂时性结合,是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一种婚姻形态。

PS:结婚要有婚房,伴随着人类婚姻制度的诞生就有了,所以从谁居,谁提供房子,不知道这个时期的人类有没有供房压力……

实在没有相关图片了

五、一夫一妻制:

一男一女互为配偶的婚姻形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表现为妻子从父而居,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其本质上是经济地位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变成了农业和畜牧业。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变成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成为氏族经济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又因为男性财产权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父系社会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具有占有性,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所谓的一夫一妻制是针对妇女而言的。且父系社会下的产生的诸多制度,从一开始便是建立在剥削与压迫上的。

PS:这样就解释得通了,明明古代男人能够三妻四妾,却有自古以来一夫一妻制的说法。

每个女子只有一个丈夫,果然是一夫一妻

有人知道为什么父系社会是建立在剥削与压迫上的吗?

举报/反馈

道家子休

1578获赞 289粉丝
传统文化输出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