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本文之前,先说一个楔子: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霍去病北击匈奴,霍去病奔袭一千余里,打败了匈奴的浑邪王(浑邪是匈奴的一个部落)。匈奴单于认为是浑邪王消极抗敌,欲杀浑邪王。浑邪王走投无路,便带领10万大军投降西汉。另外,他还带来了匈奴另一个部落休屠的太子——休屠王子。汉武帝大喜,赐休屠王子金姓,取名金日磾

而后,金日磾在巫蛊之案中挫败江充的阴谋,得到汉武帝的信任,最终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

无独有偶,在明朝,也有一位“金日磾”,此人名叫金忠

金忠本是蒙古人,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他还长期和朱棣对峙。后来,他转眼投奔明朝,协助朱棣北征蒙古,成为大明朝的柱石。

在大明朝历史上,金忠是特殊的存在,因为金忠是明朝唯一活着受封的异姓王。朱棣用异姓王的头衔,换金忠对大明朝的8年忠勇。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共同分享大明朝唯一活着受封的异姓王金忠,希望通过他的故事,引发大家一些思考。

一、大明异姓王,活着不受封

历朝历代,异姓王的结局大多数都不好。明朝的异姓王虽多,但除了金忠外,其他都是死后追封的。当然,南明王朝也封了很多活着的异姓王,但南明已偏安一隅,和正统的明朝意义不同。

关于明朝追封的异姓王,大体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属于朱元璋的已故亲属。例如,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马皇后的养父)对朱元璋有提携之恩,朱元璋登基后,追封他为滁阳王,并在凤阳为郭子兴立庙。再如朱元璋的外公陈公,被朱元璋追封为扬王等。

第二种,属于跟随大明皇帝征战多年,功劳颇高的将领。例如,明朝“开国六王”,徐达(中山王)、常遇春(开平王)、李文忠(岐阳王)、邓愈(宁河王)、汤和(东瓯王)、沐英(黔宁王)。这些人生前功劳很大,死后封王,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需要说明的是,不仅跟随朱元璋的将领有这种待遇,在后期帝王身边,也有这样的臣子,例如,跟随朱棣的“靖难四公爵”之一的朱能,他死后被追封为东平王等。(笔者注:朱能虽然姓朱,但他和朱元璋家族无任何血缘关系,属于异姓王。)

第三种,属于功臣之后,他们本身的功劳可能不如开国将领大,但因为祖上的原因,他们已经袭承了公爵,死后若想再进一步,朝廷只能追封他们为王。例如,沐英之子沐晟(黔国公)因征讨安南有功,后来被追封为定远王。再如,朱能之子朱勇(成国公)曾参与平定朱高煦叛乱,后来他在土木堡之变中战死,明英宗复位后,追封他为平阴王,等等。

那么,既然大明朝的异姓王都是死后追封的,金忠为何活着就被封为异姓王了呢?这要从他的身份和历史背景说起。

二、骁将袭大明,雄鹰遭猜忌

根据《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记载:

金忠者,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也。

金忠,本名也先土干,部分史书中把他译成额森托噶。他的六世祖曾经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太保也先不花。因也先不花有大功,被忽必烈封为世袭恒阳王,金忠的父亲是第五代恒阳王,而金忠则是名副其实的蒙古王子。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徐达、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先后北伐,蒙古人分裂成三大集团,分别是鞑靼瓦剌兀良哈。而鞑靼是成吉思汗直系后裔所属的部落,他们代表北元政权,而金忠家族的“恒阳王”是忽必烈钦封,因此,金忠所在的部落依然效忠鞑靼。

朱棣通过靖难上位之后,人心未附,再加上4年靖难,民生凋敝,朱棣急于稳定内政,并没有时间和资本攻打北方的鞑靼。而鞑靼可汗月鲁帖木儿(又名鬼力赤)则趁机往南扩张,不断侵扰大明边境。

朱棣打算实行怀柔政策,但月鲁帖木儿愈发觉得朱棣可欺负,多次派兵抢掠大明边境。而金忠作为月鲁帖木儿麾下的干将,他便是抢掠大明朝的执行者之一。

《明史》说金忠“素桀黠”,可见,他平时凶悍狡猾,颇得鞑靼可汗倚重。

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四年初,金忠多次带兵抢掠大明边境。直到永乐四年三月,鞑靼内部发生政变,金忠的处境才变得微妙。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一》记载:

时诸部不服鬼力赤,阿鲁台执而杀之,遂迎立蒙古族本雅失里,以阿鲁台为太师,始与中国不通。

意思是,月鲁帖木儿作为大汗,大家都不服他。结果北元太师阿鲁台杀了月鲁帖木儿,扶持元顺帝的重孙本雅失里为新大汗,阿鲁台以太师的身份在幕后控制鞑靼。这时,作为前可汗的亲信,金忠遭到了阿鲁台的记恨。

好在金忠嗅觉灵敏,他知道阿鲁台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带着族人远离阿鲁台,自成一方势力,避免被阿鲁台迫害。虽然如此,金忠仍然效忠于新可汗本雅失里

永乐七年,朱棣派往鞑靼的使者郭骥被本雅失里所杀,朱棣大怒,派靖难名将丘福率领10万兵马北征鞑靼,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召集众部落首领共同抗敌,金忠也参与抗击明军。

这一战,丘福轻敌冒进,中了鞑靼各部的圈套,明朝10万大军全军覆没。按照形势分析,金忠可能也参与了诱杀丘福的战役。

丘福之死,让朱棣恼羞成怒,朱棣骂道:“逆命者,必歼除之耳!”(出自《明太宗实录》),朱棣发誓要踏平鞑靼。

次年春天,朱棣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带兵御驾亲征。明朝大军势如破竹,在胪朐河打了个大胜仗。此时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有些慌了,他们再次召集众部落首领商议对付明朝,可是大家知道是朱棣御驾亲征,都不敢拼尽全力救驾。金忠也是如此,他带领部落族人远离战区。后来,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在斡难河惨败给了永乐大帝朱棣,阿鲁台也被明军追击百余里。

阿鲁台兵败时曾派使者向金忠求救,结果金忠杀了使者,从此,金忠彻底和阿鲁台决裂,他带领部落独自游离于王帐之外。

到了永乐十一年,鞑靼和明朝仍为仇敌,而金忠则脱离鞑靼,以个人的名义向明廷朝贡。朱棣大喜,册封金忠为都督。

这就意味着,从永乐元年到永乐11年,金忠和朱棣做了11年敌人之后,开始握手言和。同时,金忠和明朝做朋友,也意味着他成了鞑靼部落的敌人。

敌人的敌人,最容易成为朋友,草原待不下去了,这为金忠投奔明朝提供了条件。

三、成祖收悍将,大明忠勇王

因为被鞑靼部落所不容,此后的十年,金忠所在的部落被鞑靼多次攻破,损失惨重。到了永乐二十一年,金忠终于决定不再做明朝的“朋友”,他要做大明朝的臣子。《明史》云:

永乐二十一年,成祖亲征漠北,至上庄堡,率妻子部属来降。

永乐二十一年,明成祖朱棣第四次御驾北征,在上庄堡这个地方,金忠带着妻子和部落族人来投降。

不得不说,金忠选择的时机非常好。因为这一次朱棣北征,鞑靼部落早已逃跑,朱棣一无所获。正在朱棣感觉没面子的时候,金忠率领自己的部落来投降朱棣。

《明史》记载:

时六师深入,寇已远遁。帝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

所以,金忠的归降,让朱棣有了面子,明朝也有了国威。里子面子都有了,朱棣大喜。

注意,在此之前,金忠还没有汉名,他的蒙古名是也先土干。朱棣援引西汉金日磾的事迹,赐他姓,希望他能对明朝贞不二,因此取名为金忠,封忠勇王。

笔者认为,金忠之所以归降明朝,实际上有内因和外因两部分。外因是朱棣多次北伐蒙古,挤压了蒙古各部落的生存空间,也让游牧民族看到了明朝的强大。内因是金忠所带领的恒阳王部落和鞑靼王帐彻底决裂,让他更加没有容身之地,因此,才促成了金忠归顺大明的结局。

而对大明朝来说,能得到蒙古王子带领整个部落归降,是“天朝”国威的彰显;对于朱棣来说,他第四次北征本就遭到夏原吉等朝廷重臣的反对,而今金忠的归降让他对朝臣们有了交代。这也是朱棣封金忠为异姓王的原因之一。

当然,朱棣之所以封金忠为异姓王,还有一个原因,金忠在蒙古本就有了王爵,如今他雪中送炭,不能降爵纳降。给金忠一个异姓王的头衔,不仅能给蒙古其他部落做一个标杆,还能让金忠死心塌地。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朱棣给了金忠极高的待遇。史载:

赐姓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辍御前珍羞赐之,复赐金银宝器。忠大喜过望。

朱棣不仅给金忠赐名封王,还赐金忠金袭衣。玉盘珍羞,金银宝器,一样不少。朱棣的做法,和鞑靼可汗对金忠的待遇形成了万里反差,金忠于是发誓效忠大明。

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说,金忠归降朱棣,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前者得到了在草原上得不到的待遇,后者得到了“战绩”和威望。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金忠归来时,朱棣还说了一段名留青史的话:

昔唐突厥颉利入朝,太宗言胡、越一家,有矜大自得之意,朕所不取。唯天下之人,皆遂其生,边境无患,兵甲不用,斯朕志也。

朱棣援引唐朝初年突厥颉利可汗投降大唐的故事,朱棣说:“当年颉利可汗被迫投降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说‘胡越一家亲’,这句话太自大了。我认为,天下之人,都应该得到自己的生活。若是边境没有兵患,大家都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的志向。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金忠也许没有想到,他投奔朱棣,让他载入了大明朝的史册。

四、效忠八年余,大明朝唯一

待朱棣回到北京,经常召见金忠询问漠北诸部落的实际情况,金忠知无不言,对朱棣也非常恭敬,因此朱棣对他日益宠爱。

虽然朱棣宠信金忠,但对金忠来说,他若想得到明朝的彻底认可,必须要有实际行动才行。一年后,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北元太师阿鲁台带兵袭扰大同。金忠认为,他纳“投名状”的机会终于到了。金忠立即上奏朱棣说:“阿鲁台弑主杀民,还屡犯我大明疆土,而今恳请陛下发兵讨伐阿鲁台,我愿为先锋!”

朱棣早有再次北征之心,而今来了由头,自然不会放过。而后,朱棣召集百官,决定再一次北伐。这一次,大明朝精锐尽出,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等皆被批准出战。最关键的是,金忠被批准为先锋。《明史纪事本末》云:

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为前锋,从征阿鲁台。

朱棣派出两大先锋官,一个是宁阳侯陈懋,另一个就是忠勇王金忠。

当年正月,明朝大军从北京出发,四月到达草原腹地。这是朱棣人生中的第五次北征。同时,这也是永乐大帝的最后一次北征。因为,在出征前,朱棣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

金忠自幼在草原长大,他的嗅觉异常灵敏。刚到草原便抓获两名间谍,从间谍口中得知去年冬天草原大雪,人畜多有冻死,阿鲁台的部下大多和他离心。待朱棣的大军追到阿鲁台昔日的营地,阿鲁台已经逃窜,只剩下满地的牛羊尸体。

最终,朱棣决定继续追赶阿鲁台,可是,大军已经深入草原,找不到敌军决战,粮草又快用完。杨荣等大臣建议朱棣班师回朝,来年再战。金忠等武将虽然不甘心,但当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很差了,朱棣最终答应班师。遗憾的是,在大军经过榆木川的时候,朱棣驾崩。

明朝历史上,最擅长北征的永乐大帝,最终死在了草原上。朱棣在位期间,五次北征,蒙古三大部落不敢南下牧马。可惜永乐之后,明朝再无如此帝王。

同年九月,明仁宗朱高炽登基,金忠被封为太子太保,食双俸。朱高炽是一位仁德的帝王,不过他只在位10个月便驾崩了。

接下来明宣宗朱瞻基德即位。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率军到草原巡边,金忠陪同。在于宽河(今内蒙古喀喇沁左翼南)明宣宗遇上了蒙古另一个部落兀良哈的一万人马。当时,明宣宗身边只有3000兵马,敌众我寡,凶多吉少。

关键时刻,金忠叫来他的侄子蒋信(蒙古名把台),他二人各率领1000精骑,分左右直冲兀良哈阵中。朱瞻基身边的近臣怕这位蒙古异姓王临时倒戈,劝明宣宗快跑。朱瞻基说:“我相信金忠是为朕杀敌去了!”果然,经过一番鏖战,金忠大胜。《明史·金忠传》云:

二人获数十人、马牛数百来献。帝喜,命中官酌以金卮,遂赐之。

金忠不仅获胜归来,还缴获了数十名俘虏,数百头牛马。朱瞻基很高兴,命人用金杯斟酒递给他,对金忠说:“你就是朕的金日磾啊!”

而后,金忠又代表明朝两次巡视北疆,多次受到朱瞻基的奖赏。

明朝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明宣宗朱瞻基仅剩的一位亲叔叔、赵王朱高燧去世,因为朱高燧生前曾有谋反的举动,因此朱瞻基并没有太伤心。然而,两天后忠勇王金忠病逝在了京城,朱瞻基听闻噩耗,顿时泪流不止。

一个是亲叔叔,一个是蒙古归来的异姓王,两位去世时间仅仅相差3天,但朱瞻基对二者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可见,在朱瞻基心目中,金忠是江山社稷的功臣。

金忠去世后,明宣宗赐厚葬,因为金忠没有儿子,朱瞻基便封他的侄子蒋信为忠勇伯,以延续忠勇王的血脉。

金忠从永乐二十一年投奔明朝,到宣德六年去世,共效忠明朝8年。金忠的侄子蒋信一生对大明朝也忠心耿耿,土木之变时,蒋信一直陪在明英宗朱祁镇身边。蒙古瓦剌人劝蒋信回归蒙古,被蒋信毅然拒绝,蒋信后来随明英宗回到大明,一路追随,忠贞不渝。这也算是对“忠勇”二字的延续了。

司马光在《四言铭系述》中说: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金忠虽生于蒙古,但他最终选择归顺大明,忠于大明,为大明朝作出他力所能及的贡献,且世代延续,这样的人,值得中国史册铭记。

笔者认为,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先不管他是什么民族、效忠什么朝代,我们首先要看的是这个人对中国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历史的进步到底有没有正向的贡献。如果他有卓越的贡献,那么这个历史人物就值得大家去尊重,去学习。

昔日,大汉王朝有匈奴来归的金日磾,大唐王朝有突厥来归的阿史那社尔,大明朝也有蒙古来投的金忠。无论何时,中华民族总以他广阔的胸襟,接纳那些来自世界各地为华夏儿女做贡献的家人,以前如此,未来亦是如此。

本文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一》《明太宗实录》《国朝献徵录》等。

举报/反馈

博史通今

38.2万获赞 12.8万粉丝
推敲历史细节,深刻描绘史学故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