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一座低调、幽静的小岛,名为复兴岛,而在这样的一座小岛上却有着一家神秘的工厂,他在我国重工业历史上有着浓厚的一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家国内重工业的传奇大厂——中华造船厂。
复兴岛鸟瞰图
中华造船厂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现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大型骨干企业。他是中国能建造2万吨级以下远洋和近海多用途集装箱货船、客船、石油钻井平台、各类工程船舶、军用舰艇等综合性造船企业,是国家二级企业和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之一。
中华造船厂厂门
中华造船厂的前身是大中华造船机器厂。民国15年(1926年),造船工程师杨俊生向浙江实业银行贷款5000元,购买原由日本人管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上海东华造船株式会社的部分设备,独立开办大中华造船机器厂。厂址为当时的杨树浦路66号甲,系租用原东华厂东北隅的一块地皮,租期5年。杨俊生亲自担任厂长兼设计部主任,随后开展船舶修造业务。
中华造船机器厂大门
1927年,建造码头方船2艘。1930年建造“镇虞”号炮艇1艘。
1931年,大中华造船机器厂被英租界当局逼迫迁至周家嘴岛(今复兴岛)另建新厂。淞沪战争中,大中华造船机器厂被日军强占,后经杨俊生向日本驻沪总领事交涉,始得发还。
长江号炮舰
1932年,在新厂建成“长江”号炮舰,该舰长41.2米,宽6.1米,型深2.4米,排水量400吨。同年,在复兴岛建造2座长60米,宽14米的船台,均为洋松、杉木打桩,木楞、水泥楞为基础的土船台,后在此船台上建造了2000吨级的“大达”、“民俗”轮及其他船舶。
大达号轮船
民俗号下水仪式
1934年,设计建造国内第一艘破冰船“天行”号。
天行号破冰船
1936年6月,因工厂亏损,改组为中华造船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下设造船厂,由金城银行董事长周作民任股份公司董事长,杨俊生任厂长兼总工程师。1937年8月,日军占领上海,中华造船机器厂被日军强占,职工解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敌产”接收,后经杨俊生多方交涉,据理力争,于1946年归还。
1953年1月实行公私合营,改名公私合营中华造船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公私合营中华造船厂。
公私合营中华造船厂股东大会合影
公私合营后,杨俊生和公方干部竭诚合作,做到各尽所能,所以工厂的工作进步很快。领导机关对中华造船厂的评价是“中华造船厂因陋就简,花钱少,贡献大,经验丰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此高的评价与作为厂领导的杨俊生平时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当时中华造船厂承接修理苏联船舶的任务,技术上要求很高,而厂里的设备相当陈旧,修理难度很大。杨俊生吃透技术要求,并根据工厂设备情况,制定了周密的修理方案,使陈旧的机器做出了精活、细活。对苏联冷藏海轮“乌姆巴”号进行了大修并提前三个月完工,质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得到苏方好评。
造船实业家杨俊生先生
1953年至1956年6月,先后有14家私营小厂并入,1960年又有2家公私合营小厂并入。1966年11月,更名为东方红造船厂。1973年1月,定名中华造船厂。
复兴岛共青路130号厂门
2001年4月,原沪东造船厂与原中华造船厂合并重组并更名为沪东中华造船厂,这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既建造军、民用船舶,又制造船舶和船用柴油机配套件、大型钢结构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就在今年5月22日,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建造了全球最大级别24116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系列3号船“地中海吉玛”号(MSC GEMMA)。
该船由沪东中华自主研发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入DNV船级社。该船总长399.99米,比目前世界最大航母还要长60多米;甲板面积近似于4个标准足球场,最大堆箱层数相当于22层楼高度,可承载24万多吨货物、24116只标准集装箱,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带货王”。
这是沪东中华在短短75天时间里完工交付的第3艘同系列船,进一步稳固了其世界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领域的领军地位。
地中海 吉玛号
逐梦浦江畔,强国勇担当。回首往昔,沪东中华造船厂创造了让人惊叹的成绩,眺望未来,相信他们还将创造更多的“中国荣耀”。
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