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室里,常常听到焦虑型依恋的来访叙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不安全感。

“我们在一起时,我觉得很亲密很踏实,可是分开后我就会很想念ta,会问ta在哪、在干嘛、想不想我,最初ta觉得我在撒娇很可爱,现在ta认为我不信任ta、ta觉得很累,我有尝试少联系ta,可是我很痛苦”。

也会常常听到回避型依恋的来访叙述自己被亲密关系压的喘不过气。

“ta的有些行为真的让我觉得很烦,ta好像什么事情都要问我,没有任何作为成年人该有的独立性“。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在童年早期形成的情感纽带会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依恋风格和行为模式。

根据John Bowlby和Mary Ainsworth的研究,不安全依恋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焦虑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

01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往往害怕被抛弃,因此不断寻求伴侣的亲近、安抚和保证,很贴近我们常说的“缺少安全感的人”。

对于焦虑型个体而言,当伴侣不在身边或感觉到被疏远时,ta会感到焦虑、害怕和不安全感,通常会向伴侣寻求认可、不断的确认和保证自己被爱。

焦虑型依恋风格可能源于养育者不一致的照顾方式,例如,孩子饿了,今天养育者给孩子吃得太多,明天任孩子哭闹许久都不理会或没给吃饱,养育方式在过于侵入和情感疏远之间交替。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在世界不稳定,没有足够的安定感去面对外界。长大后在,在亲密关系中过去未被满足的照顾愿望用言语和行为表现为,需要时不时确定“你在哪?你还在吗?你要保证不离开”。

02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通常对情感上的亲密性感到不自在,在任何一种关系类型中,他们很重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理想型的关系属性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对方绝不拖泥带水”。

当关系发展有些亲密或对方需要情感支持时,对他们而言是种困扰甚至窒息感,他们会倾向于在情感或身体上远离自己,比如竭力宣称自己非常独立或需要个人空间,同时用各种方式疏远在自己看来“不成熟的伴侣”。

早期,若孩子的养育者在照顾时总是没有“作为”,比如对孩子的需求反应迟钝、该提供帮助和支持时没有情感回应,成年后可能出现假性成熟,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
03焦虑型依恋与回避型依恋之间的吸引力

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和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经常会互相吸引,这两种依恋类型的人似乎有非常不同的需求,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吸引呢?

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在一起后,会形成一种推拉式/追逃的关系动态。焦虑型伴侣和回避型伴侣之间的爱对彼此都极具挑战性,处理的不好容易让关系陷入挫折和不满的循环。

焦虑的人追求伴侣的亲近和保证,回避型的人会因伴侣索求的亲密性而感到喘不过气或不知所措(淹没感)。

焦虑的人因为没有得到回应时而更加紧张和不安,从而更使劲的要,回避的人因为焦虑型伴侣需要亲近而感到很有压力,更使劲的跑。

最后,回避型依恋伴侣可能会因为不堪重负而需要撤离关系,这反而导致焦虑型依恋伴侣体验到被抛弃的强烈恐惧。

两种依恋风格之间的差异让双方都沉浸在自己想象的关系拉扯中,谁的需求都无法被满足。
这两种依恋风格之间的吸引力可能源于童年早期无意识地渴望。

焦虑型的人可能会不自觉地被回避型伴侣所吸引,因为跟回避的人在一起提供了自己渴望联结、渴望被爱的机会。也可能因为希望自己具备伴侣身上的某些特质,例如,希望自己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会被焦虑型伴侣吸引,因为后者对亲密性的穷追猛打会强化自己独立和自立的需求。或者寻求伴侣有的亲密性,因为他们无意识里是渴望亲密的。

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都会相互吸引,且依恋风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关系体验而有变化。

无论是靠焦虑型的要要要模式,还是回避型的逃逃逃模式,都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安全感或想要的有距离的亲密感。

安全感难以要来,需要自己逐渐内化他人给的安全感和学会自己培养安全感。

不被淹没的关系,也难以通过宣传自己独立或不断逃跑来获得。相信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已经告诉自己了“我有多么独立,就有多么需要被照顾”。

发展自我意识、了解依恋风格、接受专业帮助、学习有效的沟通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关系模式,逐渐建立更健康、更安全的依恋关系。
#回避型依恋人格#
举报/反馈
慧心荣德专注心理问题解答
北京慧心荣德心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