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北京市的中小学生开启了新学期。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开学第一课”有些不寻常,它的关键词是“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走进校园,院士化身“科学教师”,为孩子们讲述科学大师的足迹,进行科普讲座。“你们出生在我国科学研究一个条件最优越的时期,将受到系统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上,汪景琇寄语学生,“你们是祖国最有希望的一代。”

“‘开学第一课’上科学课,只要孩子能从中抓住一个点,激活了他的兴趣,这就像是一盏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常务副主任黄力说,这样的影响,未来可能萌发成为参天大树。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表示,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工程师,都从小对生命和自然充满兴趣,一生执着于科学研究,“呵护、浇灌,让科学种子成长、发芽,是我们作为老师的心愿。”

199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提出倡议,与61位著名科学家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开启了科技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探索实践,一批批青少年从这里走上科学之路。王绶琯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缘分也颇为深厚,他曾为该校亲笔题词“快乐求知路,星空携手行”。

9月1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王绶琯科学创新实验班揭牌,这里将培养“有理想、强体魄、会学习、善合作”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任炜东期待学生能以王绶琯先生为榜样,树立“我要成为和科学家一样的人”的目标。

“校园科普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更多地关注科技的发展、体验科技的美。”黄力说,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存在,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孩子真正走进实验室,系统地感悟科研活动。

作为我国科学事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过程的亲历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副主任韩金林乐于将这种振奋和幸福感传递给更多孩子们。“以天文学为例,王绶琯先生设计的郭守敬望远镜,是世界上首个发布光谱数突破2000万的光谱巡天望远镜。他的学生南仁东先生推进建设了‘中国天眼’,让我国射电天文领域跃至世界第一。”韩金林细数我国近年来在天文探索中的成就,“我们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这种幸福无可取代。”

拉进学生和科学家的距离,是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韩金林看来,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和与科学家亲密接触得到的收获是完全不同的,不论是科学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是情绪上的激励,都将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需要年轻人成长为各科学门类的领头羊,期待科研工作者都走到学校中去,激励中小学生投身科学。也希望学生能走出教室,了解科学家究竟在实验室做什么,选择感兴趣的领域深入体验,并最终确定自己所痴迷、愿意钻研的科学事业。”

近期,将会有更多“科学家教师”走进校园。北京市科协将持续以“登峰造极的中国科技”为主题,组织由老科学家、科学家后人、相关研究专家、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组成的“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走进校园,通过“科学第一课”让科学家精神课程进驻课堂。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刘苏雅

流程编辑:u028

举报/反馈

京报网

1481万获赞 112.2万粉丝
北京日报官方网站·首都视角天下观
北京日报官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