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8月31日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8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55人。后续将进行外部同行专家评选、院士选举,并最终产生新当选院士。
白鹭洲知政注意到,福建有10人入选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分别是:
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福州大学范更华(65岁,数学物理学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曹荣(56岁,化学部)、厦门大学黄培强(60岁,化学部)、福州大学杨黄浩(47岁,化学部)、厦门大学郑南峰(45岁,化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龚启勇(59岁,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厦门大学张荣(58岁,信息技术科学部)。
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凯(54岁,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厦门大学夏宁邵(59岁,医药卫生学部)、福州大学鲍晓军(60岁,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范更华出生于1957年2月,祖籍福建寿宁。
曾任中共福州大学委员会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
主要从事图论领域中的结构图论、极图理论、带权图、欧拉图、整数流理论、子图覆盖等方向的基础理论研究。
1997年1月担任国际图论界权威刊物《Journal of Graph Theory》执行编委,1998年任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年任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专业委员会主任。2002年任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7月任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担任福建省数学学会理事长。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973”等科研项目。2006年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哈密顿圈及圈覆盖理论》获得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曹荣出生于1966年8月,福建长汀人,1993年2月参加工作,1993年9月加入农工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后分配在物构所工作,1994年7月晋升为副研究员,1998年2月晋升为研究员、11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
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2013年升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2018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院长。
现任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院长,农工党中央委员、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科协副主席。
曹荣长期从事多孔材料合成化学与应用性能研究,针对多孔材料的可控制备和功能化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形成了功能导向结构设计和调控的多孔材料合成方法及多孔材料与纳米材料交叉两个特色研究领域,在稀土-羧酸多孔聚合物的制备和结构调控、柔性配体构筑的多孔复合功能配位聚合物、多孔配位聚合物复合贵金属纳米粒子高效催化材料、氢键有机框架化合物、功能薄膜的制备等领域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发表SCI论文300多篇,他引17000多次,2014至2021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科学家。
黄培强出生于1962年9月,福建惠安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培强1982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3至1987年赴法国留学,先后获蒙彼得埃大学D.E.A(深入学习文凭)和巴黎南大学博士学位。1988至1990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1990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系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研究兴趣:有机合成方法学,天然产物(生物碱,信息素等)及药物的不对称合成,多样性导向合成,化学生物学。
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2年入选福建省优秀专家,200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2022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
杨黄浩出生于1975年10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共党员。
2002年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后到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态中心副研究员,2007年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次年回国到福州大学化学学院任教。
曾任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正处级)。现任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分析化学、纳米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方法学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等课题。以通讯作者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发表在Natur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影响因子大于10刊物的论文50余篇。发表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32000次(H因子=91),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2400余次。
郑南峰,1977年4月生于福建漳平。郑南峰于1998年7月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系留学深造,曾获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研究生奖(银奖)”。
2005年8月,他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美国化学会“无机化学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07年,郑南峰回到母校厦门大学,成为当时化学化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主攻纳米材料的表界面化学。回国不到两年,郑南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32岁时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33岁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郑南峰长期从事功能材料表界面化学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功能材料化学性能调控的本质,以推动相关材料在催化、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承担了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以及企业合作研发项目,极大地推动了纳米功能材料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发展。
龚启勇,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院长兼华西医院副院长、临床放射学教授、放射科主任医师;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杰青、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四川省功能与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精神影像”创新单元负责人;国家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咨询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临床医学)成员兼秘书长;前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精神磁共振组主席、国际华人医学磁共振学会(OCSMRM)主席;精神影像学Psychoradiology期刊主编,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 J Psychiatry副主编。2019、2021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有效院士候选人。
长期从事放射影像医教研,在脑与神经精神疾病放射影像领域做了系统创新工作,提出的脑行为偶联精神影像理论被同行称为精神影像临床转化研究“milestone”,在国际上推动了精神影像学发展,被称为“leader in the field of psychoradiology(精神影像学领域领跑者)”(引自RSNA 2019)。相关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4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含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各一项);并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ISMRM Society Award和OCSMRM杰出贡献奖等。是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开创了临床放射学新领域,为推动我国影像医学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做了重要贡献。
公开简历显示,张荣出生于1964年2月,江苏淮安人,理学博士,教授。
张荣本硕博均毕业于南京大学,1979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86年7月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获南京大学半导体专业博士学位,同年3月晋升为教授,曾任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微加工中心主任等职。
2002年2月起历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正局级)等职。2013年10月赴山东任职,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2017年7月,张荣南下福建任厦门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2022年4月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张荣长期致力于光电信息功能半导体材料生长、半导体新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
吴凯出生于1968年11月,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
吴凯本硕博皆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2年任武汉理工大学讲师,1998年任东莞市鑫科磁电厂研发经理,2002年任东莞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2012年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兼联席总裁,2015年任苏州大学兼职教授,2016年吴凯为福建省宁德市引进唯一高层次A类人才,2022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客座研究员。
研究领域:电池技术研发。2016年福建省由中共宁德市委组织部、宁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引进高层次A类人才。2018年10月《三元动力电池及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9年10月《高比能、高安全、长寿命的三元动力电池系统开发与产业化》荣获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特别奖。2022年6月被授予江苏省工学教授。2022年9月 《复合集流器高性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发明奖技术发明特别奖。
今年5月9日,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及其团队获欧洲发明家奖"非欧洲专利局成员国奖"类别最终提名。德国慕尼黑的欧洲专利局当地时间7月4日宣布,吴凯及其团队荣获2023年欧洲发明家奖(“非欧洲专利局成员国奖”类别)。
吴凯带领技术团队成功量产了我国首款三元锂电池,实现了三元锂电池的国产化替代。研发并量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实现了对日韩企业的技术反超。研发的第三代TCP技术——“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实现技术新突破。
夏宁邵,1964年7月出生,疫苗和诊断试剂学家,籍贯湖南宁乡。汉族,无党派。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导,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结构疫苗学前沿技术创新单元(厦门大学)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传染性疾病检测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主任。入选国家杰青、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夏宁邵长期从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医药生物技术创新。首创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技术体系,研制上市全球首个戊肝疫苗(益可宁)、首个国产宫颈癌(馨可宁);自主建立多种体外诊断技术体系,研制上市全球首个艾滋抗体尿液自检试剂、全球首个用于指导乙肝用药的乙肝核心抗体定量试剂、全球首个新冠总抗体检测试剂、新一代国际“金标准”戊肝诊断试剂;主持研制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是全国新冠肺炎疫苗应急攻关的五条技术路线之一。
鲍晓军出生于1963年,湖北荆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油梯级分离与高效转化的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3年自东北工学院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攻读硕、博学位。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任教,2013年赴福建工作,任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院长、教授。2020年任福建省清源创新实验室执行主任、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教授。
为了攻克中国汽油质量升级的技术难题,鲍晓军带领团队潜心耕耘,以“催化剂—工艺—工程”贯通式研发,开发出了用于国Ⅳ/Ⅴ/Ⅵ汽油生产的3代成套技术,支撑了我国汽油质量的持续快速升级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如今,催化裂化(FCC)汽油加氢脱硫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超1/3,技术应用累计生产清洁汽油调和组分超1亿吨,利润逾200亿元。扎根石油加工领域几十载,他是名副其实的“蓝天卫士”。
来源:白鹭洲知政、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