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目标是提高官兵心理素质,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满足官兵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总体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比较重视部队心理服务工作,其发展历史已将近一百年。
我军心理服务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大致经历了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部队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越来越多,给官兵的精神和意志带来越严峻考验,心理负荷明显增加。
此外,兵员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官兵的心理需求更加多样,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不断增多,部队官兵对心理服务工作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近些年来,随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级对保持官兵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抓心理服务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取得了明显成绩。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官兵成分发生新的变化,我军使命任务进一步拓展,对做好军队心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心理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我军历来重视部队心理服务工作,心理服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非常重视部队。
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针对部分士兵思想动摇、情绪低落、怨恨、逃跑甚至自杀事件,要求政治干部在谈话前“须调查谈话对象的心理及环境”。
1944年4月,谭政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强调“改造落后分子”主要应采取心理感化的方法,动员工作要注意“考察群众的情绪”等。
尽管在战争年代我军一些将帅非常注意官兵的心理情绪问题,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在理论研究方面基本上还处于空白。
在应用方面,尽管瓦解敌军的心理战非常成功,但针对我军官兵专门的心理服务工作并没有开展,只是在政治工作中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些心理学的原理。
2009年8月,总政治部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军心理服务工作座谈会,这在我军历史上尚属首次。
会后,四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组要内容、队伍建设、组织领导等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
成为今后做好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我军心理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全军上下不断探索实践,我军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心理服务工作体系,推动了心理服务工作的有序展开、有效落实。
在总后卫生部的领导下,相继设立了全军心理专家咨询和指导委员会、全军心理卫生技术指导组、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全军心理测评中心、心理研究中心和心理服务中心等。
为全军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正逐步向正规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在组织领导上,各军兵种、二炮和武警部队团以上单位普遍成立了心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治机关牵头协调、司、政、后各机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组织管理机制。
政治机关是心理服务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心理教育、心理预防、心理骨干培训及战时心理防护工作。
在服务机构上,在团以上单位设立心理教育和咨询机构,在医学科研院所和军事院校设立政治工作心理学教研室、心理战教研室和军事心理学研究室等军事心理学教研机构。
在师级以上单位所属医院和疗养院设立心理科,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心理卫生科,在机关、院校门诊部设立心理门诊,在旅团卫生队设立心理咨询室。
目前,在全军建制部队初步构建了心理卫生工作和心理疾病防治的网络;
在理论研究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军先后召开了10多次军事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开展了1000多项军事心理学课题研究。
我军心理服务工作在最近十多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想促进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必须对心理服务工作进行评价。
但是截止目前,国内外有关部队心理服务工作评价的理论成果鲜有报道。
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以及不同学者用来表述心理服务工作的涵义各有不同,如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等。
同时,考虑到社区及学校的心理服务与部队心理服务有一定的共性,深入了解社区及大学的心理服务工作,对构建我军心理服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同年龄段官兵心理状态受不同因素影响,提示应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方式、内容、时机上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
针对全体官兵需求,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调适技能训练,提高官兵心理健康素养和自我调节能力。
对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密切跟踪,记录其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进行认知偏差矫正和心理疏导;
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官兵要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对空降兵及装甲兵等特殊兵种,应加强工作压力的调适,提高抵御突发事故的能力;
对新兵要注重心理筛查,从源头上把住关口,降低部队心因性事故案件发生率;
外军心理服务工作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美、欧等国家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体系最为完善。外军对军人的心理活动高度重视,特别注重军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激励军心士气。
在作战中,成立战斗应激救治分队,对存在战斗应激人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同时,通过研制心理测试量表用于士兵的选拔与分类,开创了现代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先河。
1920年,随着英国军事学家富勒心理战概念的首次提出,心理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到了真正运用,随之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部队心理服务机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陆军卫生部成立心理学部,负责军人的心理检测、研究战争中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和方法。
在医务部门中设立心理分部,负责心理及精神疾病的治疗。
总参谋部设有士气组,负责心理引导;在前线,美国远征军司令部设有心理研究组,负责心理战工作。
德、英、法等国军队也纷纷成立军事心理研究机构,在军事生活心理学、领导心理学、动员心理学和战斗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促进了军事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部队心理服务工作就是针对部队工作职能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选拔、心理疏导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心理治疗等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部队官兵平时、战时在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矫治,以维护官兵心理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经常性实践活动。
心理服务工作是保障打赢的重要环节,在当今围绕主席“能打仗,打 胜仗”的总体要求,加快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做好部队心理服 务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本研究试图运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在对部队心理服务工作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部队心理服务工作实际。
建立一套科学的心理服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促进部队心理服务工作质量提高,推动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科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