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等智能移动通讯工具,如今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的意义,成为了当今人们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等的必须。然而一旦使用成瘾就会像慢性毒药一样,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隐患甚至尚未意识到的危害。不得不说的是,如今人们普遍的情感障碍,与手机使用成瘾是有着直接、深刻的关联的。
情感障碍和情绪障碍,精神疾病的概念是不同的。相对于情绪障碍中的焦虑、抑郁、狂躁和精神疾病中的癔症、强迫症、人格分裂等等,情感障碍也有着轻度的情绪障碍和精神疾病症状,但更多地表现为一些较为隐蔽的、原发的心理错位和认知能力上的低下。同时这三者在影像学上,脑功能区域都会显示出局部的功能性损伤。目前国内由于在情感障碍领域的研究起步很晚,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和临床诊断,但一般公认的概念把情感障碍理解为:在没有躯体性疾病的情况下,原发的心理或者是情感上的一种心理疾病。有的时候我们生气、不满、暴躁、焦虑、抑郁、喜欢抬杠、愤世嫉俗等等,不能归结于我们的心理、情绪或躯体出现病症导致的外在行为变化,而忽视了真正原因也可能是情感出现了障碍。
手机成瘾导致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人格倾向和社会功能这三大方面。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语言能力、理解概括能力、短时记忆力、立体思维能力、空间构想力、思维连贯性等方面。长时间的使用手机会导致人们在这些方面能力的严重下降,同时伴随着类似肾上腺素的多巴胺的物质反复分泌,也会逐渐产生人们大脑的功能性损伤。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手机网络上的有关改变认知、认知思维的信息却是如此之多,然而认知和认知能力却是不同的概念,也许人们能通过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认知,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手机网络上看得越多,人们的认知能力受到的损伤就越大。
在人格倾向方面,主要表现为被动依赖性、表演性、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性、边缘性、自我中心、自我矛盾、泛自由化和泛论人格、反社会性人格等等。通常在性格上表现为喜怒无常、冲动任性、无逻辑性、情绪波动不稳和反复多变。例如在出现创造性迸发之后表现为智力的贫乏;在出现妄自尊大和天真的过度自信之后表现出“自尊心破灭”,在追求享乐之后变为情感冷淡,由寻求与人交往而变为只想独居一处,通常由原先对各种事物都很热情的人而变得突然丧失对生活的乐趣;容易被激起负面情绪上的共鸣等等。
在社会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生活懒散;反复离婚与结婚或婚姻失败;在学习或工作上表现为华而不实、虎头蛇尾、开始表现积极热情,但不久即使人感到失望,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劲头不能贯穿始终;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不固定,常跳槽或搬迁;有参加各种逃避现实的迷信活动的倾向;短期内常常沉醉于幻想之中;喜欢依赖药物或滥用药物;交替出现短期不规则的冲动与嗜睡期的循环;周期性的挥霍浪费倾向;精神运动上的惰性等等。
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逃避现实,实现网络“隐居”;宣泄情绪和压力;获得自我价值的某种实现;网络信息强迫症;自由的享乐主义得以泛滥;补偿校园教育的相对缺失;各种亚文化信息的推送和引导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说,当今人们面对一些如非公偏见、欲望需求、困扰局限、思维认知、生活态度等方面时的一些非理性、非科学的行为,无不与手机使用成瘾有着密切的关联。
手机成瘾不仅可以导致人们情感的麻木性、模糊性、迷茫性、浅薄性、负示范性从而产生认知能力的低下、人格倾向错位、社会功能部分丧失等情感障碍,还可以导致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躁狂等负面情绪病症,还可以导致大脑和器官的功能性损伤等方面的生理疾病。但由于人们的情感障碍在表征上与诸多其他症状相互交叉,而且从发生的开始就以渐进微化的形式发展,往往被人们忽视、误解、误诊。
认真想想的话,现在有人很多每天除了生活工作的日常外,剩余的时间似乎都花在了手机上面,而且使用手机用来交流、通讯、学习的时间其实很少,大部分都用来“娱乐”了。这难道还能说是命运的安排、生活的无奈、现实的残酷、天意的不公么?因此,科学使用手机,避免手机成瘾,给自己有限的自由时间赋予最大的价值,已经是当前提高生活质量、改变学习、工作状况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