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最近心情一直不好,是抑郁症吗?”
“每天晚上都失眠了,到底该怎么办?”
“感觉自己出现了幻觉,有时还会幻听,是精神出了问题吗?”
很多人可能已经出现了精神症状,但去医院就诊前会犹豫不决,内心有诸多疑问:
“看病需要找人陪同吗?”
“看精神科需要提前准备些什么?”
“就诊时需要描述哪些症状?”
“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跟医生进行高效沟通?”
首次就诊很重要,如果体验感不好,很可能导致接下来的治疗效果不佳,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那么,首次到精神科就诊,到底需要注意什么呢?
1. 提前将想说的话记录下来
医生问诊是有时间限制的,但患者想说的话却很多,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来。
比如微信语音,同样的信息量,看文字的速度快于语音,就诊时也是一样的,医生提出问题时,光靠语言难以表述清楚,提前将身体的不适写下来能够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提高诊疗的效率。
除了高效,还有其他好处:
就诊时患者可能情绪崩溃表达不清,医生通过文字能更清晰地了解病情;
病情严重的患者,说话会变得东扯西拉,重复啰嗦,文字里抓重点会更容易;
有些患者害怕开口说话或不愿意交流,写下来能减轻社交的压力,避免焦虑。
2. 千万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
多数人对精神疾病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身体难受的才是病。
但实际上并不是,比如躁狂症患者在发病期间,感受是很好的,也会有开心、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等表现,但很多不熟悉疾病知识的人却认为是病情好转了。
同样的,食欲明显增加,睡眠明显改善、情绪突然好转,这些表现也可能是疾病导致的。
任何与患者健康状态下不一样的改变,都必须引起重视,并尽可能全面地传达给医生。当然,就诊时也可以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前往,有熟人相伴,患者会更加自然放松。另外,患者本人认知可能不全面,描述变化时会有遗漏,亲朋好友可以补充说明,这是有利于诊断的。
3. 进门时问诊就已经开始了
很多去精神科就诊的患者,经常抱怨医生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话,觉得医生根本不用心,不了解病情就随意治疗、开药。
由此,不相信医生的诊断,不配合治疗,也不按时服药,进而导致病情加重。
事实上,从患者进门的那一刻,医生的问诊就已经开始了。
患者的精神状态怎么样,是无精打采,还是精力充沛?
患者的个人卫生怎么样,是干净整洁,还是蓬头垢面?
患者能否正常交流?思维逻辑正常吗?反应速度正常吗?注意力能集中吗?
……
以上种种,皆是精神科问诊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状态、动作、语速等一些细节,都是精神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所以,患者不用担心医生随意作出诊断。
首次去精神科就诊前,患者应先了解精神科的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能提升就医体验,也能提高诊疗效果。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