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往往是脆弱且敏感的,稍不留神,可能就会伤害到他们。

因此,现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尽管家庭教育的功能、途径和方法与学校教育不尽相同,教师不能替代家长,学校教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但学校可以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忽视家校合作这一重要的内容。在实践中,家长因为种种原因,让他们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又或者说本能的选择逃避,不愿意去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良的家庭教育正在不断增加、制造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前我国的社会文化相对落后,教育学和心理学远未普及,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光靠专家学者和学校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上社会层面,只有让家长足够的重视,才有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展现出强大的心理干预能力。因此,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这是学校本身的职能,更是必须完成的责任。

一、国外家校合作的起步与先进教育思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19世纪初的美国。其根本目标是运用心理学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关注孩子内心的独特想法,想方设法,给到他们尊重,避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从国外家校合作的历史看,基本是以学校为基地指导家庭教育。大部分国家的指导工作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的,英国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家政课。

苏联教育科学院和教育部专门编写有关家庭教育的教学大纲,并规定在普通学校为家长开设家教指导课:在巴西,法律规定要登记结婚的年轻人,一定要先到有关教育机构接受训练。

日本的家政教育不仅起步早,而且有一贯性,形成系统,在学校中开设家政学科,目的是使日本国民有家政和育儿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助于将来家庭教育的实施。

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美国近三十年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不变的主题。20世纪初,“家长教师协会”的诞生标志着家长正式介入孩子的教育在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两项宗旨:家长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

1983年,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向教师、学生、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明确了家长的义务随后在学校教育的重建活动中,家长成了学校决策层的重要成员。

1993第25届盖民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如果家长积极参与其孩子的教育,学生的在校表现可能会更出色。调查结果显示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已经深入美国民心。

二、国内家校合作的开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泾渭分明,各负其贵,互不交叉,家长很少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学校也无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

在学校教育并不发达时,富裕人家一般聘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解放以前,教育部门也曾倡导过对家庭教育加以指导。1942年教育部教育司向全国教育工作者推荐了由王鸿俊编写的《家庭教育》,作为辅导家庭教育工作的教科书。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在四川重庆一带进行家庭教育的试验。

由于连年战争,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未能推广开,试验也未能坚持。解放以后,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学可上。学校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封闭的体系,家长把孩子送进校门,就将其完全托付给学校,学校也理所当然地承担了这个责任。

家庭教育的职能萎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难以单独承担育人的责任,家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的说,学校的工作人员是有限的,劳动力主体,也就是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当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老师的能力和精力必然无法达到家长的理想需求,教育质量下降也就成为了必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项工作被停止。1980年9月15日,北京市教育局发起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并领导全市的家庭教育工作。

1985年,成立了“北京市中小学家教研究组”,由市教育局区教育局和一些中小学校长或政救主任等20多人组成,每月活动一到两次集中交流家教经验,商讨有关全市家教事宜。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家校合作的模式确实在不断发展,但是效果却并不是家长、学校、学生、老师四方,感到满意的样子。

三、我国家校合作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理想中的合作,双方在教育谋划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协调,在教育方法、手段上互补。但这一切都取决于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应该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教育的过程。

首先,家校合作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整个合作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多个单体家庭组成的学习群体,相互借鉴,切勿攀比,这就需要老师做好分类工作,和对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

从成功的经验中受到鼓舞,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素质。

其次,教师在家校合作中也可以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家庭背景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避免因不熟悉情况而造成对学生的误解,并不断地修正教育内容和方法。

协调双方的力量以实现1+1大于2,最终提高学生的素质。香港教育署1999年8月的调查表明: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后,学生的自信心、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与朋友的交往程度、对学习的兴趣等都有极大的提高。

家校合力,将单体家庭的教育影响力尽可能的扩大,建立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思路,互相认可并且足够全面的解决办法,共同付出耐心和精力。

尤其要注意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衔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不能留有真空,二者要相互弥补对方难以涉及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隙,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协调一致的教育过程之中。

例如在现实中我们常听到教师的抱怨:学生有一颗进取的心,只不过一直埋藏在深处,我们老师一把火把这颗心点燃了,结果学生回到家,因为家长的两三句话,这颗心再次沉睡。

三、具体的目标实现方法

首先,我们要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目前,绝大多数家长缺少系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不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不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

这些知识又是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前提,是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的关键。学校应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家庭成员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同时,根据家长的文化层次和职业、家庭状况的差异,灵活开展工作,切实帮助家长提高家教质量。

其次,要合作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要大力宣传、指导、支持、鼓励家长,并作为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主持者,设计活动,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在合作过程中还应作为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的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的对象等。

第三,我们需要对有问题的家庭进行集中的治疗。对问题家庭要积极进行家庭心理治疗,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其改善并优化家庭结构,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消极方面,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有效地进行辅导。

我个人总共整理了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其次培养良好的个性、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心理。教孩子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掌握---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同时,指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孩子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形成合适的动机水平。

第四,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进行相关的教育。尤其要注重对孩子青春期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

总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在孩子发展的任何阶段所遇到的任何心理问题,家长都应该积极关注并正确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随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扶持。

整个过程一定要保持耐心,需要尽可能的做到心平气和,关键点在于构建孩子和家长之间,心平气和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受爱,而不是交谈时散发出来的强烈压力、

结语

当前,人们对学习型社会的追求,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学科各领域的交叉融合,都将加强人们对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和支持,为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随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效应将日益凸显,并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

但是,在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还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难,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善于在各种教育行动中汲取养分,获得启示。

在实践中掌握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操作技术探索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不断加深对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趋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举报/反馈

小丁视角

5.8万获赞 6952粉丝
有趣的时闻更新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