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的另一个名字是父爱
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来源于母亲,孩子三岁以前和母亲接触最多,这也是多数孩子依恋母亲的一个原因。
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孩子在良好环境养育下,两到三岁左右就会形成个体化自我,即内在的我。
同时,母亲的母乳和怀抱会成为孩子获取情感和安全感的最初对象,给予孩子的满足感和安全感,此时父爱也在发挥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如果没有父亲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外在环境,妈妈就很难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三岁到六岁左右的孩子有恋父或恋母情结,对男孩来讲,是与父亲“竞争”母亲的爱;对女孩来讲,是与母亲“竞争”父亲的爱。
这个时期,需要孩子完成对同性父母的认同,男孩认同父亲,女孩认同母亲,把目标变成“找一个像母亲或父亲这样的异性恋人”,这个过程就是感知外在世界安全的关键时期。
一个人只有感受到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都安全时,内心的安全感才能真正建立。
父亲与孩子的互动有不同于母亲的独特意义,比如父子间约定式的接触与孩子的自信有关。
父子之间的温情、爱、尊重、接纳与期望会促进孩子的能力发展,如取得更高的学业成绩、有更高的认知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
温暖亲密的父子关系,孩子更能形成内在的性别角色标准,如有责任心、顾及家庭等。
同时,父亲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女儿的自信与父女间的温情有关、与母亲的支持有关,父亲于女儿的拒绝,如冷漠、分离、训斥或贬损会使女儿日后更可能发生心理障碍,如进食障碍、人格病态、抑郁、品行问题等。
缺乏父爱的人,竞争意识很弱,很难开创属于自己的空间,容易没有规则,要么容易被带跑,要么过度的自我;性格软弱、优柔寡断、多愁善感,更多传承了母亲性格特点。
父爱除了帮助孩子感知到外部世界的安全性,还意味着一个人对爱的渴望。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如果没有得到过父爱,就很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够好,因为我们会特别在意父亲代表的外部世界对自己的正面评价。
如果一个人和父亲关系融洽,就会自信、乐观,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外界的认同和肯定。
创作不易
点赞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