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你一个朋友都没有,那么恭喜你成熟了。”
把没有朋友,当成是成熟的标准,这是大人的认知。
站在孩子的角度,若是一个朋友都没有,就会显得很孤独,以后走进社会,也得不到帮助。
大学教授李玫瑾说过:“当孩子没朋友的时候,会出现三个问题:孤独、没有安全感、缺少很多生活的乐趣,孩子容易厌世。”
看着孩子从小被边缘化,日渐消沉,父母应该反思,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找到问题的症结。
孩子没有朋友,也不爱说话,说明家庭有以下几种缺陷。
01
搬家太频繁,孩子无法迅速适应环境。
我们总是把“孟母三迁”,作为教育的榜样。认为搬家到学校门口,在某座大城市,孩子就长见识了,就是名校毕业的人了。
殊不知,人家孟子也就搬家三次,不是搬家三十次。
现在,很多家庭,因为父母的工作,要给孩子好的学校,导致搬家变成了随时的事情。尤其是一些租房的家庭,一个学期都要搬家几次。
也有一些父母,工作不稳定,导致孩子跟随自己,颠沛流离。
篮球明星詹姆斯,小时候跟随母亲,搬家十二次,因此他到中学时,发现自己没有朋友。
刚刚到一个地方,都没有熟悉环境,和邻居家的孩子都没有打交道,就要去下一个地方了。
有年轻人说,自己在乡下读到三年级,然后到小镇读到六年级,初中在县城,高中在省城,大学在异地,研究生去了外国,绕了一圈,回到国内。他的同学,可能都叫不出他的名字。
生活,要求好,也要求稳定,别轻易变成候鸟,更不要做过客。
02
家庭太穷困,孩子社交底气不足。
《为何家会伤人》里有这样一段话:“幼童时代,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是在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
父母如何爱孩子,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很重要的。
就算家庭很穷,也不要“嗟来之食”,而是要得到帮助之后,回报别人什么。
穷得掉渣的家庭,孩子穿着不得体,说话也没有底气,那么他的社交,就多半是一塌糊涂的,很容易被那些凌霸欺负。
在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的智商不高,母亲辛辛苦苦拉扯他长大。穷困的生活,引起了同学的注意,因此有同学就不断追赶他。
弱国无外交,穷人无社交。这样的规律,父母应该明白。
不管如何,父母都不要心穷,给孩子打扮体面一些,别总是在孩子面前哭穷。
03
家庭太干净,孩子变得特别拘束。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把孩子打扮干净,家里也整理好,这是起码的规矩,是大家公认的生活方式。
可是很多家庭,干净到令人不可思议,父母还把洁癖,强加给孩子。
一些农村出生的父母,到了城里,就不再让孩子玩泥巴,就是在地上坐一下也不行。
老邻居小张,带着孩子回老家,看到孩子和一个流鼻涕的男孩,一起抓鱼。小张怒吼:“看看对方,脏兮兮的,你也和他一起?看你,把衣服弄脏了,我得怎么待你。”
小张在城里的家,偶尔也会有孩子来闹腾,但是小张狠狠地把孩子们赶出去。认为孩子们太坏了,把沙发弄乱了,把玩具放在地上了。
干净过分了,就是逼着孩子远离所有“不干净”的孩子。而父母的眼里,除了自己的孩子,就没有看到干净的孩子。
我们都是玩泥巴长大的,为什么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玩泥巴,这是不可思议的。
有时候,孩子从同伴那里,要来一把泥巴,也不是坏事。多年后,这也是友谊的见证。
有孩子弄脏了你家的沙发,不要太难受了,这是人气很旺的体现。只要稍加引导,局面也能改变。
04
父母太强势,孩子没有任何自由。
孩子们吵架了,顶多说一句:“我不跟你玩了。”
大人吵架了,不一定会说“不玩了”,但是把对方删除拉黑了。
当大人把自己的社交模式,强加给孩子之后,孩子就会战战兢兢,什么都怕。
想一想,孩子去邻居家走一圈,大人就打一巴掌;孩子和某个成绩不好的同学聊天,大人就冲过来了;孩子去同学家吃饭,大人就想到了最恶毒的惩罚方式。
父母要孩子如何,孩子就得如何,没有话语权。
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孩子,一边表现出乖乖儿女的样子,一边开始消沉,不再有自己的主张,社交的愿望被掐灭了。
李玫瑾教授说过:“能说的孩子很快能找到朋友,他愿意和人搭话。”
要想孩子能有朋友,就得让他敢于开口说话,别什么都强压着。
05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作为父亲的鲁迅,收到朋友送来的自行车,允许孩子骑车出去玩,和玩伴一起分享自行车。
也许,鲁迅也会看到孩子一身泥,还有擦破的肌肤,但一切都相安无事。
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家庭,更需要外力来帮忙。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花仰慕一朵花,一句话引起一句话......
当然,你的孩子确实是非常内向,也害怕说话,你还可以通过带着去参与游戏、邀约同伴来家做客、养成礼貌问候的习惯、主动帮助困难的孩子等,改善孩子的性格。
养孩子,不是控制孩子,千万别搞错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