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名抑郁症患者都曾经或正在情绪拉扯中挣扎。
“四肢仿佛被钉在床上,一切力气都被抽走
有声音反复对话我,让我向死
告诉我‘自伤能换来快乐’
劝我站上窗台、冲向马路
或者永远睡去
它说这样解脱我,也解脱所爱之人。”
这是抑郁症患者的普遍体验。抑郁症的反义词不是开心,而是活力、生命力。
上月,著名歌手李玟的讣告发出:“我们谨以万分悲痛和不舍的心情通告:经过与抑郁症的长期斗争,李玟CoCo于2023年7月5日离世,享年48岁。”
抑郁症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抑郁症是自杀死亡者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其自杀死亡的风险是标准化死亡率的20倍。
“讳疾忌医”成为抑郁症患者群体中的一个显著现象。公众对于抑郁症的负面态度、加诸于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使得抑郁症患者深陷“寸步难行”的局面,他们的求助率与治疗率都不容乐观。曾有专家表示,在一年内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仅有9.5%曾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即使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中,也仅有7.1%得到了充分治疗。
抗击抑郁症的过程就像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它无法一蹴而就,需要谨遵医嘱,长期服用药物。
在康复之后,因重新返回创伤环境,或者因得不到家庭以及社会中他人的支持,导致抑郁病复发的情况近乎成为常态。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3.4亿人,其中约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可见,抑郁症发病群体正呈现年轻化趋势。
学校的竞争压力、严苛的家庭氛围都有可能加剧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引导与父母陪伴,留守儿童较易产生焦虑、抑郁和内向的情绪,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疏导这些情绪,就会给孩子留下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老年人、青少年、孕产妇、高压职业从业者都列入抑郁症高发的重点人群。
人际交往和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触发为抑郁症患病的成因。
客观地认识和接受抑郁症,是战胜它的第一步。
抑郁症不是所谓的“无病呻吟”,也绝不是简单的“坏心情”。
与抑郁症的对抗注定不能是一场孤独的战斗。社会、家庭、学校、医生、职场都在“救援”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提出的目标,到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预期提升到30%;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这意味着“情绪信号”正在被更多人觉察和正确识别。
如网友所说,人生实苦,但科学和爱可以让我们走得更好。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团队主导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结果(https://m.huanqiu.com/article/9CaKrnKiRJo)、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卢瑾团队“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成果(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10147545967068392088)
《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22557953?fr=ge_ala)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https://baike.baidu.com/item/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53686303?fr=ge_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