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正常发展的基础。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心理成长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尤其是中班幼儿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幼儿园也很少开展成体系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前幼儿显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师、家长也都过于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其心理健康。

3-6岁儿童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他们跨出家庭,踏入幼儿园这一集体,家庭、幼儿园、乃至社区三方教育共同作用于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家长关注较多的是幼儿的吃喝拉撒问题或者是学习问题,而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幼儿的情绪问题,以为是幼儿长大,有个性,顺其自然就好,或者认识到问题存在,但是采用的方式却不够妥当,造成幼儿的情绪波动更大或者幼儿直接消极应对。

对于幼儿某些不当行为,有的以“孩子调皮”为借口而不去细探原因,有的以强制性行为制止或者“冷处理”漠视孩子们这些“任性”的行为。

家长所采用的教育手段也正是其自身理念的行为体现,家长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关注,作用于幼儿所产生的潜在结果引发担忧。

在教师层面,其关心着幼儿在园的身体安全、活动表现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外显的随时可观察到的情况,也是考察教师最直接的方面,教师更为重视。

为影响儿童异常发展的因素有三种,分别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儿童自身的因素。外部因素中,家庭因素显然是最重要的。不良家庭因素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除外部因素外,还有基于自身的因素,儿童气质是公认的比较重要的因素。

当儿童本身的气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一致时,即处于调试良好状态时,则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的发展,而当与环境不能适应时,则易于造成人际冲突并出现行为问题。

最突出的心理卫生偏异是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任性、胆小、性格孤僻,以我为中心、不合群、偏食、挑食及逆反心理等等。

环境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幼儿、教师、家长三方构成最小的微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三方密切联系,互动频率较高。

家庭及幼儿园组成的微观系统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教师、家长在互动中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直接的。

教师与幼儿间的交往是幼儿在幼儿园中重要的交往类型之一,交往关系的好坏将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而同样作为微观系统中一部分的家长,在家中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也将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环境的有力因子展开幼儿教育,更要预防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作为中间系统的幼儿园及家庭互动频率及质量越高,则越有利于幼儿发展。

在家园联合共育中更应该秉持相互尊重、双向反馈,加强合作的原则,了解掌握幼儿情况,在教育中形成共识。

但教育者也应看到环境既是一个实体,又需要结合幼儿的主体因素加以描述。

在各个系统以内隐的复杂的方式作用于幼儿时,教师不能片面依赖表面信息,以固有的思维去看待幼儿行为。

还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特质,如性格特点、气质特点等等,来进行综合判断,进而采取措施

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方面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知识本身掌握较少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不重视。

由于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中对心理健康这一块的匮乏,再加上幼儿园整体大环境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幼儿园中少有此类专业培训与讲座,使得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得不到发展。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由其对儿童的看法(即儿童观)决定。教育观将直接影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我们倡导的是建立一种与幼儿平视的师幼关系。

但在实际活动中,倾斜模式的师幼互动大量存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关注自身教育行为意图的实现与否,而较少关注幼儿的情感表达与需要。

教师应抓好相关工作,为幼儿提供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减少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认知、情绪调控、社会性、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幼儿在促进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也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而这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还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孩子,使师幼互动过程更加融洽和谐。幼儿教师心理状况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反之,幼儿心理健康与否也会影响教师行为。

从创设适宜环境、家园合作、实施个别辅导等角度出发探讨了相关教育活动实施的途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和幼儿五大领域及其它教学活动同等重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师幼和谐共处,拥有健康心理的幼儿更易适应变化的环境,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幼儿园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合理化设计,为幼儿提供多样的的活动类型,使教育活动更具操作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教育幼儿具备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各类活动的总和。

活动方案的设计及开展也要不拘时间、不拘地点,随机开展;还要有生活化和情景化元素,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实现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

核心素养是幼儿适应社会、实现人格健全的途径,幼师可以结合一日生活,不断创新教育活动各环节,通过主题关联等方法,提高幼儿兴趣。

比如在主题教育活动下培养幼儿感知力,帮助其具备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也为幼儿掌握生活技能奠定良好基础。

系统、合理的途径对相应活动的实施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研究者提到过发展性教育和补偿性教育两途径。

相关活动实施的途径,主要存在引用国外的相应课程;设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以游戏活动为主;将涉及幼儿心理的内容融入五大领域和一日生活中三种情况。

教师评价指标太过于单一,同时,绝大多数幼儿园都没有建立全面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教育评价体系,也没有对此进行督促改正,对于开展过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不知道怎样改进完善。

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评价方面的几个特点:部分幼儿园已开始关注对活动的评价,但整体关注度还不够;教师是教学活动评价的主体;对教学活动本身评价较多,对评价之后的关注和改进有限;评价对象指标单一。

教师在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重要枢纽,其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需要社会认可,需要家长支持,当然,更离不开教师的统筹规划。

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教师观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取向和外部因素。

幼儿园园长等管理层的态度、教学实施的教学材料等资源需求、活动实施的环境、幼儿家长和社会的观念和态度分析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的因素。

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比较少且狭隘,认为“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有病。”

“小孩子怎么会心理不健康?”对于幼儿的现有行为和情绪不觉得是心理问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也缺乏认识,同时也觉得自己有些时候无能为力,不知道如何去帮助调节孩子的情绪问题。

随着研究的开展,家长开始重视幼儿的情绪及行为问题,并尝试采取措施,与教师配合,共同帮助幼儿。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开始逐渐改变,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家长开始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沟通,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减少了,愿意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

家长能掌握一些方法,并在教育过程中反思,与教师的互动性加强,有效互动增加。

幼儿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人们关注,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越加紧迫,虽然教师、家长对于幼儿显露出来的心理偏异在后来的教育策略中给予了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缓慢的过程,作用于幼儿身上的各种教育策略不是立竿见影,它需要与幼儿的自身成长结合不断吸收,因此,需要给与幼儿更多的时间。

这同样也在考验着健康教育策略的实施者们,短期内的不奏效,是否会让其因功利性而改变初衷。

幼儿主要的社会交往大多是发生在幼儿园中,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是培养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个体自身完善的人格和正常的心理。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年龄特征等影响,一阶段显示为良好的心理健康特质并不能代表全阶段的发展,需要教育实施者有足够的敏锐性。

心理健康处于健康中的核心地位,也是其它高级心理能力发展的基础,心理的正常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

结语

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其生活的必要,若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其未来的发展也会更快、更好。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社会性始终在发展,其发展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幼儿在园主要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往,并由此建立起人际关系。和谐的师幼关系能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帮助,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拥有高自尊和自信,自我意识也更强。

举报/反馈

小梁学说

1.7万获赞 5816粉丝
手账新er一起进步~快乐学习~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