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有软环境、硬环境、内环境和外环境四部分,他们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多维度的,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家庭软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家庭软环境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和谐为主题的生活,家庭软环境的协调性是最重要的。软环境主要涉及到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等因素,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时,又是实际存在的,它对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受到宏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断发展。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1)家庭人口要素。家庭由多少人组成,家庭规模大小。
(2)家庭模式要素。家庭成员之间怎样相互联系,以及因联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家庭模式。
1-2、家庭结构类型
家庭有不同的分类,按家庭的代际数量和亲属关系的特征分类 主要有以下几种家庭类型。
(1)夫妻家庭。只有夫妻两人组成的家庭,包括夫妻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以及尚未生育的夫妻家庭。
(2)核心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3)主干家庭。如父母和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4)联合家庭。如父母和两对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5)其他形式的家庭。包括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家庭、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单身家庭。
1-3、家庭结构特征
(1)家庭人口的组成。家庭规模和人口组成直接影响到家庭结构的特征,一般而言,家庭人口越多,家庭结构越复杂,出现家庭矛盾的可能性越大,家庭管理越难。
(2)维持家庭运转和家庭稳定的机制。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地位和角色的规定,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就形成了家庭规则。通常稳定的家庭规则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冲突、斗争、妥协、调整的家庭动荡的过程。
(3)家庭成员在日常交往中所形成的稳定关系模式。一般而言,一个家庭结构包括横向和纵向的代际关系两种组合,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
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可能会存在以下2个倾向:
①是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双方经常打架、互相谩骂、不尊重对方。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但使这些学生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而且破坏他们内心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成天神思恍惚,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学习。
②是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要求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严厉;要么放任不管。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经常打骂孩子,易使孩子产生胆怯、自卑及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放任不管的孩子就会被社会上不入流的习气所影响,自暴自弃,心里总有一种“没人管”的心态。长此以往,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孩子会痛恨学习、痛恨父母,同时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
其中一些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较低的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经常表现出过分干涉或是过度保护,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也较少。一旦子女的学习不良,这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可能成为泡影,他们对子女的情感投资相对减少,多代之以惩罚、干涉和拒绝的教养方式。这种简单、粗暴的干涉和惩罚对改善孩子的学业成绩往往适得其反,这不但恶化了亲子关系,还进一步严重的妨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
(1)权威专制型。强调服从父母的意志,针对孩子的任何想法与意见,都采用独裁专制,忽略孩子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个体的存在,需要孩子做出个人决定的事情,都由父母代为决定;父母对孩子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期望,但是这些要求和期望建立在父母的个人想法上,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2)放纵型。对于孩子过于溺爱,过分娇庞,过度呵护和保护;一切围绕孩子转,有求必应,提供无所不至的帮助和保护,包办代办,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和不合理要求应要尽给,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之心等。
(3)忽视型。对孩子不关心,总是找借口工作忙事情多;父母一方缺少参与,认为夫妻另一方教育孩子就可以(又名;丧偶式育儿)教育孩子其实是夫妻双方的事情;对孩子的情感关爱、生活状态、心理建设、行为习惯养成、能力品质培养、学习情况等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跟孩子基本无交流。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自制力差、不负责任、情绪波动异常、容易受到诱惑。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4)冲突型。家庭成员间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家庭气氛失调,价值导向不一致,常见的夫妻经常吵架、婆媳吵架、家庭矛盾较多的家庭;遇到孩子的问题简单粗暴方式,经常打、骂、吵、吼教育孩子,这种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情绪暴躁、充满暴力、思维单一、为人处世也会单一粗暴、缺乏安全感、意志力薄弱、冷酷残忍、撒谎等心理特征,且大多有反抗性,可能出现反社会的倾向。
(5)威胁恐吓型。比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丢哪里去,你再这样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好好吃饭,就把你关在黑屋子里去;你再不好好学习,就不给你买什么什么等。这种威胁恐吓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这种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形成胆小怕事、懦弱、自卑、倔强、紧张、恐惧、以及叛逆等心理。
(6)讨好利诱与条件化型。孩子,你只要考到多少分,我就奖励你多少钱;只要你上学了就给你买手机;只要你听我的话,就带你去吃出去玩;只要你吃一口饭,我就让你看电视玩游戏等。导致孩子混淆是非观,让孩子误以为只要通过条件交换就可以做任何事,也会用条件化方式威胁父母也遏制了孩子本身对事物的内在动机,让孩子缺少独立探索的过程。
(7)民主型。言传身教、情绪稳定、关系和谐、互相尊重、懂得倾听、平等交流、随和谅解、民主协商、互相爱护。对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家庭硬环境主要指是家庭资源(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家庭资源一般可分为家庭内资源和家庭外资源。家庭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为孩子铺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使他们在压力适中、条件适当的家庭环境中,发展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增进学习的愿望、主动性、学习动机。
家庭资源是指为了维持家庭的基本功能、应对家庭压力事件或危机状态,家庭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一个家庭可利用的资源越充足,则越有利于家庭及其成员的健康发展。
家庭危机是指个人、家庭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出现的、用以往的方法不能解决的困难或障碍,使均衡状态向不均衡状态发展。如果一个家庭处于危机状态,亦表示家庭有压力发生。压力事件是指可导致成人心理失衡的刺激性事件。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无论个体还是家庭的压力事件均会影响到整个家庭。家庭对压力的应对、调试取决于家庭资源的充足与否。若家庭资源充足,家庭可通过调试,恢复正常功能。若家庭资源不足,家庭调试不佳,将会导致家庭失衡,即所谓的家庭危机。家庭危机包括由意外事件引发的危机、家庭发展所伴随的危机、与照顾者有关的危机和家庭结构本身造成的危机。
①由意外事件引发的危机由意外事件所导致的家庭失衡往往无法预测,如疾病、灾害、意外事故等。
②家庭发展所伴随的危机如教育、升学、就业、结婚、生育、退休、丧偶、离婚等。
③与照顾者有关的危机家庭因某些原因而单方面长期依赖外部力量造成的危机,如家庭靠福利机构救济生活、家庭某一成员长期患病需要照顾等。
④家庭结构本身造成的危机家庭因内部结构的原因造成家庭矛盾的突然恶化,而陷入危机。常见于教育问题多的家庭、关系矛盾不断的家庭、酗酒或赌博的家庭、暴力事件多发的家庭、通过自离家出走等方式应对普通压力的家庭。
(1)家庭内资源
①经济支持:家庭对其成员所提供的各种财物支持。
②情感支持:爱与关心是家庭资源的根基,关爱适度则不会发生溺爱或漠视;家庭面对压力时,其成员提供的感情支持与精神安慰也是最有效的资源。
③健康管理:家庭对其成员健康的维护和对患病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
④信息和教育:教育程度高,知识、经验丰富者,面对家庭压力或问题时,往往能寻求资源,睿智地提出解决方案,使资源发挥更好的功效。
⑤结构支持:家庭通过改变住宅、设施,适应其成员的需求,如为行动不便或患病成员设置墙壁扶手、浴厕扶栏等。
(2)家庭外资源
①社会资源:家庭以外的社会群体如朋友、同事、邻居等,为家庭成员提供的精神支持,或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的物质、设备、资金帮助。
②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可以提高家庭生活品质,充实家庭生活,缓解家庭成员的情绪和压力。
③宗教资源:家庭及其成员可以从宗教信仰中获得精神满足。
④经济资源:稳定、充足的经济资源是家庭应对日常生活经济需求的基本保障。
⑤教育资源:通过各种学历、非学历的教育、培训,可提高家庭成员教育水平,同时提高应对各种生活压力的能力。
⑥医疗资源: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家庭成员健康的基本保障。
⑦环境资源:良好的环境资源可以为家庭及其成员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空间。
家庭环境的内环境是指自己家里的人或事,不被外人容易获知内环境包括家庭内部的关系、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传统和文化等。内环境对于孩子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的外环境指家庭外部的环境,如家庭的周围环境、周围人群情况、外部活动场所、外部人际关系。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外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比如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人格: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世界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意思是“着眼世界之上”,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就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它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成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也就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人生观是一个哲学术语,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指的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是人们在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实就是你对周围人以及事物的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人格、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态度。孩子早期大约有2/3的时间要在家庭中度过,可以说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完全依赖于家庭成员,所以家庭环境将为孩子一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