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林晓晖
一部刚收官不久的国产医疗纪录片 《闪闪的儿科医生》,因为极高的评分成为热议话题,B站播放量超1.5亿,站内评分达9.9分,豆瓣开分9.5分,这部医疗纪录片有什么特别?打开这部纪录片,或许在这些关于医生的真实、日常的故事里,能找到答案。
《闪闪的儿科医生》纪录片海报,图源网络
01
儿科“江湖”
在没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们多多少少对儿科有些模糊的印象。
“金眼科,银外科,又苦又累小儿科”,医生界常说这么一句玩笑话。涉及到孩子,家长紧张,小儿科往往是医院里最容易爆发矛盾的地方,儿科医生也是极其特别的存在。
他们不仅要从孩子们的复杂病征中抽丝剥茧,护佑这些幼小的生命;还要与心急如焚的父母耐心沟通,有时候不幸成为家庭纠纷的“出气筒”;更多时候他们得成为谈判专家,安抚性格迥异的小伢儿,“看病十分钟,谈判一小时”……儿科医生不好当啊,这可不就是一个风起云涌、高手迭出的“江湖”。
《闪闪的儿科医生》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取景,从急诊科和门诊切入,串联起急诊内外科、胸心外科、重症监护(PICU、NICU、CICU)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内分泌科、血液肿瘤科等医院主要科室,形形色色的科室,不同风格的医生。镜头,对准这片江湖。
第一次让我感受到这股“江湖气”就是儿科医生们的出场方式——一上来就是一场激烈的内外科讨论会。28周的早产儿恩希不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心脏还患有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出生九天就感染了白肺。针对恩希的病情,以新生儿科梁穗新主任为首的内科和以胸心外科陈欣欣主任为首的外科这两大精英科室合作治疗。
《闪闪的儿科医生》纪录片截图,图源网络内科的梁主任个性温柔,内科调理手段也润物细无声,不急不躁地阐述治疗方案;而外科陈主任雷厉风行,外科手术快狠准,频频霸气发言:“稍微控制一下,不要稍微,你讲清楚控制到什么程度”“就给我一句话,行或者不行!”“你把她感染先控制住,把她慢肺的情况评估好了,交给我,我保证她活!”
除了这位插兜走路、衣角带风的“霸道总裁”陈欣欣主任,还有看病严谨但慢,人送外号“闪电”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靖生;在儿童医院分贝最高的地方,面对孩子的拳打脚踢稳坐如钟,高明谈判的口腔科宋宁医生;还有遇到患者家长要求不合理耿直发言网友大呼“太飒了”的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焦燕华……
医生有悲有喜,也会跟着激动,难免愤怒,或是无力感伤,很多面。也正是这样,我在这里记住了更多医生,记住这些鲜活温暖的人。
02
悲欢相通
这片“江湖”,更是一个折射人生百态的多面镜。
《闪闪的儿科医生》是由当年爆火出圈的《守护解放西》原班人马制作的。《守护解放西》选择长沙市解放西路坡子街派出所这样一个平凡而充满烟火气的地方,以此为洞察的窗口,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更多的是家长里短和一地鸡毛。许多网友却评价,正是生活日常才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主创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它是一个各社会层面的折叠。”这次拍摄《闪闪的儿科医生》,他们延续一贯的风格,也试图从儿童医院的方寸之间延伸出更多。“我们希望把观众带到医院这个小社会中,让每个人物的命运在这里被看见。”
长达两个多月、24小时不停机、无介入式的跟拍,节目组拍摄了3000多个案例,最终播出40多个案例。他们没有回避矛盾,聚焦医生的同时也把大量的镜头给到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家庭。
这正是医生这个职业最特别的地方,他们可以和任何人相遇,相遇以后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的日常经常是穿梭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医学的、逻辑的,以理性的科学逻辑构筑的纯粹的世界;另外一个世界是现实的、非逻辑的,他们必然要面对的混乱、失序、和最复杂的人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发表评论说,自己网络看剧一般放到1.25的倍速,但《闪闪的儿科医生》有时候要用0.8倍速来看,慢点的时候,从小孩的表情可以看到很多,小孩的表情包含人性非常微妙的东西。
确实如此,直面人性的镜头下,让人血压飙升的场面一点儿也不少——有讳疾忌医的,有迷信“土方子”和医生激烈“battle”的老人家,也有因为溺爱反而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负担的家长……
《闪闪的儿科医生》纪录片截图,图源网络
同样,也记录了频频触发泪点的瞬间。爱美的少女因为减肥患上严重的神经性厌食最终脏器衰竭;从出生开始就在各大医院辗转的婴儿,年轻的父母散尽家财,四海奔波,因为医生的一句“有希望”红了眼眶;在手术室前微笑鼓励孩子的超人妈妈,在关上门的那一瞬间崩溃大哭……
我们常常觉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医院就有这样神奇的魔力。治好了我的低血压,也突破了我的高泪点。
03
闪闪的一天
看完《闪闪的儿科医生》后,我又“恶补”了几部近年来的医疗纪录片。
从2014年制播的《生命缘》算起,我国医疗纪录片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发展,孕产、急诊、急救、儿科、120、临终关怀等题材都有涉及。
纪录片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是生命最为持久的影像形态之一。它像一扇窗,带我们感受未曾经历的真实,领略未曾抵达的世界;而医疗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的话题。真实和严酷,厚重和温度,纪录片似乎和医疗是天生契合的,我们也能发现,故事的选取、讲故事的手法、呈现的形式都在随时代变迁。
比如,开始讲“小故事”。
医疗纪录片《生命缘》,图源网络
2014年播出的《生命缘》选取的是全国最具权威性的医疗资源和高难病例,关注“群像”的画面,聚焦那些生命奇迹和极致的故事。后来的创作更多是勾连社会中各群体的现实生活,医生也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他们不一定光芒万丈,但鲜活生动。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普通人在守护另一群普通人最平凡的生活。
讲故事的方式也在变。
以前的医疗纪录片,后期特效并不多,力图还原最原始和真实的现场,但在《闪闪的儿科医生》中,综艺化的表情特效,配合儿科题材的可爱花字,还有很多辅助科普说明的插图,有了更多轻松的元素、多元的风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高深而专业的知识。
还有,流淌在故事里,科学的医学观念。
“医学不是万能的,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流传至今的名言是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充满无奈的墓志铭。从2016年播出的《人间世》许多直面死亡和遗憾的故事里,我们就能看到,医疗纪录片在试图传达,医学还不完美,也许永远不会完美,请接受它有些时候的无能为力。
专业智慧、人性之善、生命的韧性,医疗纪录片里,我们能看到很多闪着光亮的东西。正如导演所说,我们感恩每一颗闪闪的医者仁心,也致敬每一个闪闪发光的生命。
写到这里,一天工作下来,觉得有点累。医疗纪录片仿佛告诉我,那些疲惫和无奈都会过去,明天又会是闪闪的一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