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
不久前,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专门采访了“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的生产商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公司负责人很自豪的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身后密密麻麻的“柳叶刀”无人机,并告诉记者今年已经生产了20万架无人机,在年底前将会完成100万架的生产任务。
▲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厂房里的柳叶刀无人机
这么多“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丢到乌克兰人头上,对他们可真不是什么好消息。不过,卡拉什尼科夫集团不是造AK系列步枪的么?怎么开始造无人机了呢?
▲卡拉什尼科夫集团的官网首页
造好枪的伊热夫斯克兵工厂
大家对卡拉什尼科夫一定不会陌生,作为苏联最著名的天才枪械设计师,他设计了AK-47、AKM、AK-74、AKS-74U、RPK、RPK-74、PKM、Saiga-12........
这些步枪、机枪在整个冷战时期都是苏联军队的制式武器。特别是AK-47和AKM,几乎成为了苏联的标志性装备,而且还传播到全世界,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独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拉什尼科夫也因此被称为“世界枪王”。
▲卡拉什尼科夫与AK-47原型枪
当然,卡拉什尼科夫只是枪械的设计者,而不是枪械的制造者。在苏联时期,没有什么卡拉什尼科夫集团。这些带着К字(Калашников,卡拉什尼科夫)标识的武器在图纸上属于卡拉什尼科夫,但把他们从图纸变成实物的却是伊热夫斯克兵工厂。
这是一座在沙皇俄国时期就存在的兵工厂,1807年开始在伊热夫斯克市为俄国军队生产步枪,在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争中提供了大量武器,与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图拉兵工厂并称为俄罗斯帝国的三大轻武器生产基地。
在十月革命以后,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也就成了苏联最重要的轻武器生产基地之一。这座工厂在二战中为苏军制造了1130万支枪械,这里面既有“莫辛纳甘”栓动步枪这种从沙俄时代就开始生产的传统产品、也有SVT-40半自动步枪这样高档新货。
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卡拉什尼科夫来到了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从此工厂开始负责批量生产AK-47,卡拉什尼科夫在这家兵工厂干了一辈子,几十年的时间从小助理一路干到首席设计师。
除了生产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各种枪械外,伊热夫斯克兵工厂还负责生产SVD狙击枪、KPV高射机枪等以及很多款民用枪械。
总的来说,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从沙俄帝国到红色苏联,作为枪械制造中心的地位一直在不断上升。如果说卡拉什尼科夫是苏联最天才的枪械设计师,那么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就是苏联最优秀的枪械制造厂了。
这么优秀的工厂,在苏联解体后变成什么样了呢?
啥都造的卡拉什尼科夫公司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在苏联解体后,很快也因为经营困难濒临破产。国家都没有了,作为武器制造者的兵工厂再优秀又能怎么样呢?
苏军变成了俄军,规模大幅度压缩,装备大幅度减少,兵工厂接不到任何订单,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伊热夫斯克兵工厂的强大生产能力瞬间变得毫无意义。只能把原本应提供给苏军的武器低价在世界武器市场进行抛售。但是在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和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惨败,苏制武器的名声一落千丈。
Mig-29这些新式飞机都只能贱卖,何况是枪械呢?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过,在90年代初期的北美枪械市场上,AK-47等枪械的价格曾经非常低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和我国的北方工业公司大量甩卖退役的库存枪械。
很快,俄罗斯又在总理丘拜斯的领导下,开始对前苏联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也在这场浪潮中,变成了伊孜玛什(Izhmash)公司,并分成了三个部分:伊热夫斯克机械厂、伊热夫斯克机器制造厂和伊热夫斯克车辆厂。
分成3部分的原因很简单,为了避免内部竞争,把兵工厂的生产能力放到三个产品方向上。
伊热夫斯克机械厂专门生产各种手枪、运动猎枪、运动步枪、气枪等民用枪械。
伊热夫斯克机器制造厂则继续生产AK系列步枪、Saiga系列半自动霰弹枪、野牛冲锋枪、SVD狙击步枪等军用枪械。
伊热夫斯克车辆厂则完全脱离轻武器领域,主要生产汽车和轻便摩托车,还通过许可证方式生产过日本“本田”摩托车。
不过国营改私营后,这三家分公司仍然活的不怎么好。到了2011年,伊孜玛什公司也快要维持不下去了,这么大的一个武器生产集团仅仅因为814000卢布的债务(当时约合17.3万元人民币)就被逼得进入了破产流程。
当时伊孜玛什公司甚至打算将卡拉什尼科夫的版权出售给德国的一家公司。为了将这个世界著名的“卡拉什尼科夫”名头把握在自己手里,俄罗斯政府出手干预。
▲卡拉什尼科夫集团
2013年8月,伊孜玛什公司经过新一轮的合并,并且引进新资本,正式改名为“卡拉什尼科夫集团”。
换上枪王的名字确实管用,全世界人都认可,生意一下子就好了起来。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2016年的报道,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在2015年就创造了82亿卢布的收入,赢利12亿卢布,一举扭转了2014年亏损1.44亿卢布的局面。
当然这事和什么测字算命的姓名学无关,主要是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在顿涅茨克等乌克兰东部地区爆发了俄族人反抗乌克兰政府的乌东战争。那次战争基本是现在俄乌战争的预演,顿涅茨克等地区出现了多支亲俄武装部队,急需武器援助。这次战争大大刺激了对武器装备的需求。
战后整个西方加强了对俄制裁。俄罗斯也从谢尔久科夫不靠谱的军事改革中回过味来,开始稳定军队规模并扩大了国内军工生产。在这两方面利好因素推动下,包括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在内的整个俄罗斯军工产业都开始复苏。
▲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官网上正在出售的AK产品
当然,卡拉什尼科夫集团还是很有战略眼光,他们没有简单把利润进行分红,而是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枪械设计制造,开始进一步扩大产品线进行多样化经营,从枪械制造商转型军工复合体。
现在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已经是俄罗斯最大的军工集团之一。他们的产品涵盖了军用枪械、民用枪械、导弹火炮、服装和防弹衣、无人机、船舶建造、特种车辆、野战营房系统、机械加工等多个军事领域。
▲卡拉什尼科夫集团涉及领域
明星产品:柳叶刀无人机
2015年,卡拉什尼科夫集团收购了无人机制造商ZALA Aero Group51%的股权,把ZALA公司变成了自己的一个子公司。我们今天能在乌克兰战场上看到大量来自卡拉什尼科夫集团的无人机,基本都来自这个子公司。
而最著名的“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也是来自这个子公司。最早在2019年陆军武器展上公开,2020年叙利亚战场上进行了实战测试。
▲左边柳叶刀1型,右边柳叶刀2型
“柳叶刀”无人机有多种型号,最小的是“柳叶刀1型”(代号51),全重只有5千克,装有1千克的战斗部,相当于两枚手榴弹的杀伤力,巡航时间30分钟,巡航速度80公里,最大航程30公里。
“柳叶刀2型”(代号52)是一款比较大的版本,翼展有2米长,重量在12-15千克,战斗部为5公斤,威力和一枚82毫米迫击炮弹差不多,配备有热成像仪,可以在夜间避障飞行。
▲个头最小的“柳叶刀1”率先干掉了第一辆豹二坦克
“柳叶刀3型”是装有串联破甲战斗部的版本,另一款最新型号的“柳叶刀”(代号53),则是降低了内部结构和成本,便于大规模生产,同时新增了快速发射功能,而且还具备无人机蜂群作战功能、自动组网、AI识别、自动搜索攻击、抗干扰能力。
在自主搜索目标模式下,“柳叶刀”不再需要操作人员控制,因此北约和乌克兰的无线电干扰对其没有作用。这也是近期俄军“柳叶刀”战绩暴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俄乌战争的第一年,俄军一度十分匮乏无人机,甚至被乌克兰的无人机吊打。当时大家都还很奇怪,在2020年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冲突中,无人机已经显示了巨大的作用,为什么俄国人对此毫无反应呢?难道是因为西方的芯片制裁?
当战争开始一年多以后,俄军在前线的无人机逐渐变多,特别是在前两个月乌克兰进行大反击中,出现大量俄军无人机击毁乌军装甲车辆的作战视频。俄军无人机的数量甚至富裕到,一个目标连续被多架无人机补刀。
▲四联装的柳叶刀无人机
按照卡拉什尼科夫集团的老板在记者采访时说的话,目前已经生产了20万架柳叶刀无人机,在年底前将会完成100万架,在2024年把无人机产能提高到500万架。
这个数量就非常离谱了,虽然不能确认他是否有夸大成分,但是近期前线俄军手里的无人机却实实在在的暴增,几乎是随时发现乌军目标立刻就能摧毁的状态。
为什么产量会突然暴增呢?据卡拉什尼科夫集团负责人透露,他们想办法在短时间内扩大了生产线和厂房。
▲在原宜家厂房里生产“柳叶刀”无人机的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员工
俄乌战争开始后,大量西方企业从俄罗斯撤离,比如宜家等百货公司。他们撤走后留下了空荡荡的大型购物中心,里面设施齐全:足够宽敞的空间、完善的消防设施、铺设好的线路、有停车场、有空调、通风、食堂,一应俱全。
▲卡拉什尼科夫集团负责人骑着平衡车在巨大的无人机厂房里巡视
这些购物中心大楼被俄罗斯回收后,卡拉什尼科夫集团用极地的成本直接将生产线搬进一座大型购物中心,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省去了建造新厂房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将无人机的产量快速增加。
▲这里原来是个超市,现在正在生产无人机
我们之前曾经调侃,苏联/俄罗斯这个民族,属于“不残血不会玩”,一开始都是被暴打,等他剩半条命反应过来,才能发挥出他真正的战争潜力。
这一现象在拿破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反复验证,拿破仑没想到俄罗斯人能抗揍到连莫斯科都不要了,希特勒没想到苏联能几年内撒豆子一样生产出4万辆T-34坦克。但是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期盼的是俄罗斯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那样的历史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