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哲学透露这一种古老智慧的感觉,让人望而生畏。读书听起来很高级,读哲学书籍听起来就更高级了。开玩笑,读书和高不高级没关系,读书是为了了解世界的运转方式,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了解自己、让自己活得更自洽,等等。读书可以让你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如果你想读哲学类书籍,又苦于不想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大部头,那么本文这4本值得一试。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说起哲学,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那些长达上千页、晦涩难懂的书籍,这些书里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解决。在人们的想象中,哲学就是古板的老人穿着扣错纽扣的衬衫,系着松开的鞋带,穿着不配套的袜子,在某所古老大学的走廊里踱来踱去,喃喃自语,完全意识不到周围的人。

大多数时候,他们也没错。作为一个读了很多哲学书籍的人,我也曾读过很多冗长的哲学书籍,这些书似乎已经过时,甚至与我的生活毫不相关。但同时,我也遇到过一些精彩的哲学书籍,这些书籍让我对周围复杂的世界有了细致入微的理解。

以下是我近年来发现的4本关于现代哲学的好书,这些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而且读起来并不费劲。以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它们,也许会重新点燃你成年后失去的好奇心。

1.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英文书名:SEVEN WAYS OF LOOKING AT POINTLESS SUFFERING

作者:斯科特·萨缪尔森(Scott Samuelson)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英文书名:SEVEN WAYS OF LOOKING AT POINTLESS SUFFERING

今年有很多人问我,初学者该读什么哲学类书籍,我认为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这本书有两点我很喜欢。首先,萨缪尔森围绕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来构建这本书:我们如何应对世界上的苦难?这本书很好地回顾了历史上的主要观点,从古希腊和基督教到佛教和孔子。这是一本思考苦难与文明的哲学史。

我喜欢的第二点是,萨缪尔森的哲学讨论立足于现实世界。他是当地一所监狱的志愿教师。因此,他提出的许多关于苦难的哲学问题,都是以“他与监狱里的囚犯进行的讨论”为基础的。因此,书中的内容现实性很强。

2.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英文书名:GÖDEL, ESCHER AND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作者: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英文书名:GÖDEL, ESCHER AND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曾两次向《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这本书发起冲锋,但都以失败告终。不过这次我坚持下来了,而且非常庆幸自己做到了。(译者注:中文译本的副标题集异壁,即英文GEB,与主标题的词首字母G、E、B相对应。)

即使不考虑书中的内容,这本书的写作形式也绝对是阅读的乐趣所在。侯世达从数论、音乐理论、视觉艺术、分子生物学、禅宗佛教、古代哲学以及与动物的有趣对话中汲取灵感,并以某种方式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成了一本长达 800 页的关于悖论、自我参照系统、人工智能和意识的书。这本书所花费的心思和精力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这可能是我这辈子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书。

本书的中心论点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讲清楚,事实上有700页的篇幅都是为了引出论点。侯世达在周年纪念版的序言中抱怨说,大多数读过《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的人,其实根本没有读懂其中的重点。不过部分原因可能是,作者直到最后一章才说到重点。

侯世达的观点是,无论是 DNA 链、形式逻辑、计算机编程语言还是人类大脑,这些系统都是自我参照的,本质上是不完整的。这种自我指涉和不完整性造成了一种悖论感,比如:

  • 下面的句子是错误的。

  • 上面的句子是正确的。

然后他认为,正是这些自我参照系统的出现,才构成了意识的基础。从根本上说,我们所理解的“自我”不过是大脑中构建的一个符号,它总是与大脑构建的其他符号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感知的意识是一个不断流动的系统,在心灵中的“自我”符号和“他者”符号之间相互作用。

当然,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或许并不公正。但我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解释了物质如何将自身安排成这样的信息模式,使其能够“旋转起来”,并开始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以至于产生“意识”。

3. 《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

英文书名:I AM DYNAMITE!: A LIFE OF NIETZSCHE

作者:苏•普里多(Sue Prideaux)

《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英文书名:I AM DYNAMITE!: A LIFE OF NIETZSCHE

如果2017年是我爱上康德的一年,那么2018年就是我爱上尼采的一年。我没想到自己会喜欢《我是炸药》这本书。我买它是因为我想在自己的新书中使用尼采的一个观点,并且对他的一些传记细节感到好奇。这本书当时刚刚出版,被称赞为对这位哲学家一生最人性化、最准确的描述,所以这似乎是购买它的最佳时机。我只是想拿起这本书看一些细节,也许在我自己的书里用上一两件趣闻轶事,仅此而已。

但最后,我用了三天时间,从头到尾读完了整本书。

我简直爱不释手。以前我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的一生有这么多故事。尼采可能生来就患有神经系统疾病,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剧烈的疼痛中度过。他不能暴露在强光下,在黑暗的房间里一待就是几个星期。偏头痛让他虚弱不堪,当兵时受的伤使他步履蹒跚,对痢疾和白喉的治疗也很糟糕,导致他的消化道瘫痪。他的身体已经垮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应该是一个颓废、悲惨的灵魂。然而,他的生活却充满了活力。他混迹于名流、教授和皇室成员之间,在智力上,他的思想跃过了令前人望尘莫及的鸿沟。他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尽管有些苦涩,但他对西方文化和世界的未来,有着近乎先知般的洞察力。

在我的书中,原本要提到尼采的那一小部分变成了好几页,后来变成了整整一章。然后,书中的大部分中心前提都依赖于尼采的思想。今年,我读了尼采的另外三本书,又读了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我对这个人百读不厌。总有一天,我要读完他所有的主要作品。

如果你对哲学感兴趣,那么这本书是了解尼采作品和思想的绝佳切入点。如果你只是单纯喜欢读传记,那么这本书也是一种纯粹的享受。如果你对欧洲历史感兴趣,想要了解后来导致德国民族主义和纳粹的一些社会力量,以及尼采的思想后来是如何被歪曲的,那么这本书也是必读的。我对上述内容都很感兴趣,所以我简直是在天堂。这是我在2018年最喜欢的一本书。

4. 《今生:世俗信仰与精神自由》

英文书名:THIS LIFE: SECULAR FAITH AND SPIRITUAL FREEDOM

作者:马丁·哈格伦德(Martin Hägglund)

《今生:世俗信仰与精神自由》,英文书名:THIS LIFE: SECULAR FAITH AND SPIRITUAL FREEDOM

实话讲,我讨厌这本书的最后三分之一,但前三分之二的内容非常优美深刻,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35 页的引言本身就物有所值。

这是一本哲学书。哲学往往是:a)读起来绝对是件苦差事,通常很难理解,或者 b) 人生中最美好的阅读体验之一(我过去三年最喜欢的书一直是哲学书,这是有原因的)。《今生》这本书简洁而深刻,令人叹为观止。

这本书试图建立道德的世俗基础,这也是哲学家们几千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出发点很简单:我们都会死。这可能是我们主观上唯一共同认同的真理。正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会死,所以才会感到生命的稀缺和宝贵。因此,生命的一切意义都源于我们对自身死亡的认知。然后,哈格伦德花了整本书的大部分篇幅,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论点:关于永生的宗教信仰是所有不道德行为的根源;选择自身意义的自由,是一个人的思想最困难却又最重要的用途;逃避死亡的欲望,不可避免地迫使我们回避赋予自身生命意义的东西。然后,在220页左右之后,这本书开始涉及政治。在某些章节中,他似乎迷失了方向,拼命地将自己的政治信仰与哲学信仰结合起来。

尽管如此,我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前200页,写作和解释都非常精彩。书中的内容非常深刻,体现着对生命的肯定,但又不带有宗教色彩。毫无疑问,这本书给了我非常棒的阅读体验。

译者:Jane

举报/反馈

36氪

630万获赞 56万粉丝
36氪官方账号。每一条新闻都有价值
36氪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