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整个教学改革的形式已经明朗——即一切指向核心素养。而想要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从教-学-评整个课堂教学、育人系统出发。为此,结合一线专家推荐,为大家精选了40本有关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作业设计、表现性评价、教育哲学等相关的书目,帮大家打开思路。

书目一: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

作者:张华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简介:

本书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科课程标准全面深入的解读,清晰阐明了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等核心观念,大量科学、专业的课程创生与教学设计案例,有助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并实施课程方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书目二:

《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

主编:吴刚平、安桂清、周文叶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

简介:

《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一书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吴刚平、安桂清、周文叶教授主编,十七位课标修订专家加盟撰写。全书重点阐释了新方案新标准的时代特点和育人价值,“三有”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结构化,学习中心教学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十四门课程标准研读等专题研读内容,以及大观念、大概念或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设计,项目化、主题式、任务型学习,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专业学习上的参考、借鉴和支持。

书目三:

《当代课程与教学问题十四讲》

主编:吴刚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

简介:

本书围绕课程、教学、评价、教研四大领域改革课题,努力探索当代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概念建构路径。一是重构旧有概念。以课程内容为例,通过概念重建,把单一的对象性内容扩展为对象性内容、过程性内容、结果性内容叠加融合的复合性内容整体,为课程内容结构化改革开辟出培育核心素养的空间和路径。二是深化新兴概念。以课程资源为例,把教学内容的来源和教学活动的条件纳入课程资源的视野,细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组成关于课程资源的核心概念和关联概念群,共同引领和支撑学校课堂教学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三是填补空缺概念。以教学指令为例,它与教学讲授行为相区分,奠定教学指令是教师直接对学生这个“人”的教学因素进行作用,进而推动学生直接与那些“物”的教学因素进行作用的学理基础,为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改革开辟新的方向和思路。经由三大路径的概念建构,形成教育教学问题的解释框架和解决方案,为一线教师进行教改创新和成果总结提供专业支持,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书目四:

《教案的革命 2.0》

主编:卢明

主审:崔允漷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

大单元学历案,让深度学成为可能,让我们追求的教育变成看得见的风景。教师教了,但学生不会,问题出在哪里?核心素养时代,我们不仅关注教师教了什么,更加关注学生何以学会。教案的2.0: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作为教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的升级版,不仅是从“课时”到“单元”的扩容,更是整合论教学的新探索。这种整合旨在为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行路径,旨在为深度教学的实践提供逻辑支撑。

书目五:

《核心素养十讲》

作者:钟启泉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简介:

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课堂转型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构建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模型,指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与课堂转型方向,并对如何应试教育的顽疾、学校改革的困惑和挑战是什么、21世纪学校课程如何改变与创造、教育评价如何演进、教师教学行为如何转型、教师角如何转变等问题进行了非常不错解答,这对新时代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校的变革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书目六:

《深度学习》

作者:钟启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

深度学习,21世纪型学校变革的风向标。唯有当“知识”被置于具体的境脉之中才赋有意义,这种被链接起来的“知识”才能臻于深度理解。因此,不是单纯地积累学科的知识,而是要求重建因应境脉的“知识”——这是“深度学”的根本出发点。“深度学”不是特定的教学方,而是指学者能动地参与“主体”“对话”“协同”学活动的称。“深度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层出不穷,为“课堂转型”带来连绵不绝的动力源。

书目七:

《核心素养研究》

作者:钟启泉,崔允漷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

“核心素养”旨在勾画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向、内容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意味着,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教学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本书将以“核心素养”界定的世界趋势及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产生的若干盲点,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挑战与课题。

书目八:

《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

作者:刘月霞/郭华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简介:

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2014年9月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总结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开发“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探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经过4年的研究实验,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受到了区域、学校和教师的广泛好评,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区教研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为此,将陆续出版“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包括理论普及读本、学科教学指南和教学案例选。本书是理论普及读本,着重阐明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2.什么是深度学习;3.怎样实现深度学习;4.怎样推进深度学习。

书目九:

《为深度学习而教》

作者:[美]杰伊·麦克泰、 哈维·F.西尔维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译者:丁旭 / 盛群力

简介:

很多时候 , 我们的学生只获得了肤浅的、流于表面的知识 , 而这些知识无法帮他们应对现实世界更复杂的挑战。在本书中 ,著名的教育家和畅销书作家杰伊·麦克泰和哈维·F. 西尔维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 那就是教会学生自己进行意义建构。作者认为 ,这种 “获得” 理解的能力将使学生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健康成长;同时强调了七种高阶思维技能 ,这些技能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实现学习迁移。《为深度学习而教》提供了一次机会 ,让学生参与到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中来 , 从而获得深度持久的理解,培养有价值的、可迁移的内在技能。

书目十:

《人是如何学习的Ⅱ》

作者:科拉·巴格利·马雷特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裴新宁、王美、郑太年

简介:

本书在《人是如何学习的 I》的基础之上,更新了前沿的学术动态,围绕7大主题——文化的复杂影响、学习的类型与过程、知识与推理、学习动机、对学校学习的启示、学习技术、贯穿一生的学习,通过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等多个分析层次,提出了 21 条主要结论,其中着重强调了文化境脉对学习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分析了学习的动态发展本质,阐述了学习类型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考察了技术支持学习的给养特性,可以说是集学习科学核心研究主题的研究进展之大成的作品。全书集中报告了诸多领域的研究者对人类学习的新探索,解剖了学习的文化本质、人脑功能机制以及多构面属性,立足更广阔的时空并关照更多样的人群。研究数据和成果涉及人一生中不同场境中的学习,不仅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还包括中学后、工作中及退休后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研究者利用婴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成年从业者和老年人的学习证据,展现人类学习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异性,揭示有助于学习发生的个体及文化特征、教学条件、环境、机会因素的作用规律,从而启发教育者和相关决策者更好地设计学习条件(工具)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境脉中的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可以说,深刻洞见人类的学习机制,推动世界教育的发展进程,是本书的使命所在。

书目十一:

《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作者:【美】戴维·珀金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简介:

传统教育体系中,有很多知识在学习者日后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即无法发挥生活价值。例如,二次方程式这类数学知识在未来生活中几乎没有用到的机会,那么,这样的知识有没有学习的必要呢?如何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和知识?传统教育如何才能突破种种障碍,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为学习者提供更实用、更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本书作者戴维·珀金斯将告诉学习者,如何辨别传统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如何学会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全局性理解,真正做到通过辨证地学习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书目十二: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

作者:Ron Ritchhart / Mark Church / Karin Morrison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简介:

教育改革家提出,思考比教学内容更重要。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成绩与思维能力的双赢,是现代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本书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巧妙的教学活动、创新的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主性。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经过10年全球广泛的实践与研究,跨越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涉及美国、新西兰、瑞典、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的公立、私立学校,提出了思维透明化的教学理念:学生将思考的过程传递给老师,教师挖掘学生的思考潜力,从而提高课堂和学习的效率。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考是被关注的、被尊重的、被鼓励的。思维透明化的课堂能够产生一种神奇的变化,让学生和教师发生真正的转变——学生自信满满,老师教学更有目标。本书的目的不仅包括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而且包括引导他们在思考中学习,即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对于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大突破。

书目十三:

《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

主编:刘徽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简介:

本书在对大概念进行理论廓清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对大概念教学进行架构,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解释。重点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如“为什么要进行大概念教学?它如何体现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大概念的理论阐述,分析时代转型背景下为什么要关注素养导向的教学,并引出素养导向的本质特征。后面四章从教学设计的四要素,即目标、评价、结构和方法来具体勾勒大概念实践框架。最后附录中国给出大概念视角下完整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书目十四:

《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刘徽张华、任燕、廖伟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简介:

课标组专家领衔,解读大观念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完整单元设计+系列工具,手把手教老师把大观念教学设计出来。5个单科+1个跨学科+1个超学科实践课例,完整呈现大观念教学的真实模样。

书目十五:

项目化学习系列丛书

主编:夏雪梅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

《重新定义学习:项目化学习15例》

简介:

本书是上海市教育科研重大课题“‘零起点’政策背景下指向终身发展的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学习基础素养三年来的理论探索与现场实践。

作者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教学现状,选择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提炼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以及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创建了包括六个维度的项目设计框架,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时代性、本土化的特点;针对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给出了符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大量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和辅助工具,并结合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

作者旨在清晰直白地回应:如何才能产生我们所期待的理想学习?本书至少在两个方面做了突破:第一,它处理了知识和素养在实践中的关系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可以承载素养?作者在书中从对项目化学习的流程和要素的思考转移到对项目化学习背后的知识观、情境真实性的思考,对这些问题做了回应。第二,这本书跳出了就课堂论课堂的窠臼,将学习设计和课程设计进行了整合。

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当前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所亟需,给广大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明确而清晰的指导和支持。

书目十六:

《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

作者:罗颖、桑国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简介:

为了解决教师在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当中的困惑和难点,本书将围绕项目式学习周期模型和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常用的工具展开论述。本书精选了在项目式学习周期模型的4个阶段中常用且实用的50个工具,并对每一个工具进行了详解。工具的详解包括“工具式样”(WHAT)“为何使用”(WHY)“何时使用”(WHEN)和“如何使用”(HOW)四个部分。

书目十七:

《跨学科项目式教学》

作者:阿卡西娅·M.沃伦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简介:

+1”教学法是美国备受欢迎的项目式学习全新教学法。本书以跨学科为背景,结合21世纪信息技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提供了具体实施步骤——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计划(可参考的标准、项目主题、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等)、管理(如何确定目标、怎样进行、如何管理等)、评估(学生成果展示、学生项目评价)。在这种教学法下,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和设计师,教学重点从死记硬背知识调整为学生用知识创造解决方案和学习新知识,而学生则通过自我指导、整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潜能得以激发。也许你对如何实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还束手无策,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方案,手把手教你如何进行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包括大量教学策略、9个单元示例、30多个教学模板。

书目十八: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作者:余文森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简介: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书目十九: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

作者: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书目二十:

《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

作者:王月芬

简介:

作业一直备受关注,却又饱受质疑。作业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名片”,作业设计质量、作业实施效果等都应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本书聚焦单元作业,主要探讨了以下六个方面问题:一是作业的内涵和价值;二是作业设计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三是当下作业设计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四是为何要形成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五是课程视域作业设计观下作业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六是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如何“可视化”。

书目二十一: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

作者:马燕婷 胡靓英等

简介:

教师突破传统作业的固化体系,呈现丰富多彩的作业设计。单元类作业丰富着单元教学设计,撬动课堂变革;游戏式作业顺应儿童好玩的天性,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合作类作业通过任务的解决,培养孩子沟通交往的能力;体验式作业引领儿童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让学习者充分浸润于学习中;自主式作业兼顾教师的指导与学习者的发展需求,提升自我效能感;创智类作业追求创新开放,彰显儿童在作业中的个性发展;跨学科作业融通多门学科,着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还有,主题类作业、表达类作业、制作类作业、探究类作业、专题类作业、想象类作业、非正式作业……作业设计的创新永无止境!

书目二十二:

《学科单元作业设计案例研究》

作者:上海市教研室等

简介:

从单元作业设计的视角,介绍作业、试卷的主要功能、编制路径,说明进行作业、试卷案例研究的方法,呈现了8个学科段作业、试卷案例编制的主要经验,提供了8份优秀单元作业试卷案例(涉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数学、物理等主要学科),并进行了案例解析。

书目二十三:

《作业设计300妙招》

作者:Gerry,Warren等

简介:

所有的家庭作业都应该与课堂、工作室或工作坊的教学和学习密不可分,互相补充,而不是作为一种终结性活动或独立学习的策略。导向学习的家庭作业让学习者有机会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必要的研究技能,推动今天的学校学习者成为未来的终身学习者。

书目二十四:

《个性化作业经验(语文卷)》

作者:于永正

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个性是标志一个教师教学成熟的基本要素。许多一线著名教师,当一提起来时,给我们的印象首先就是他们的教学个性。于漪的深情、魏书生的民主、吴非的硬气、窦桂梅的激情与深度……因此只有寻找到自己的教学个性,我们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思潮中迷失自己,才能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拥有成就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本书认为练习设计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书目二十五:

《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

作者:王月芬

简介:

《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既是一本主要基于学生真实的作业文本资料分析的研究成果,也是一本通过数据和证据进行作业全面分析与解读的著作。本书不仅全面阐述了作业观念、作业设计、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作业效果等各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而且还通过学段差异分析,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群体差异分析,学科差异分析,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差异分析,不同学历层次家长的差异分析,不同教龄的教师差异分析,以及作业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等,反映了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系统而深入地透析了作业全貌。书中一些作业问题、现象、规律的发现都为精准地诊断作业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升作业实施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书目二十六:

《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

作者:方臻、夏雪梅

简介:

本书从作业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学生作业心理机制,提出了作业设计的原则,并分别从常规作业、分层作业、单元作业、长周期作业等方面对作业设计进行了具体指导。书中涵盖了来自学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文献分析、理论思考和实践操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读性。

书目二十七:

《家庭作业的迷思》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简介:

本书系统审视了人们对家庭作业的通常辩解,比如提升成绩、巩固知识、训练学习技巧和责任感等。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及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不仅使我们的孩子拥有越来越少的自由时间,而且使我们的家庭有了越来越多的矛盾。科恩告诉我们,应该反思孩子在学校及放学后的时间安排,以拯救我们的家庭及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书目二十八:

《创新作业33例》

作者:傅建国 于建文

简介:

本书从创新作业的几种形式出发,了解作业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布置多种形式的创新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思维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

书目二十九:

《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

作者:刘善娜

简介: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探究性数学作业研究的策略总结——该部分并非完全来自高深的理论,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的关于探究性作业的操作性策略,包括探究性作业的开始年级、主要类型、设计重心、布置时机、评价策略等多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关于探究性数学作业研究的实践案例,即按照年级、主题和类型有序呈现三至六年级的作业题目以及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案例,并附有教师的精彩点评,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一线教师运用此作业设计,更能从中看到学生眼中的数学。

书目三十:

《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作者:[美] 迪伦·威廉

简介:

本书作者迪伦·威廉提出,教育水平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提升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师。每个教师都能在课堂上做出改变,以提升教学质量,这比学校改革和课程改革更有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形成性评价,就是提升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在书中,作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形成性评价的5个关键策略,并提供了70多种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实用技术。这些在普通课堂就可实施,无需额外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书目三十一:

《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促进学生学习与评估

作者:[美]特蕾西K.希尔

简介:

本书对表现性任务的缘起,特征与属性,学习过程、掌握水平划分、评估量规编制、单元设计方案和实施要求等做了探讨,配以相关案例,期间还渗透了“可见的学习”“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理解为先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本书文字畅通,图表丰富,操作性强,十分适宜于教师掌握表现性任务的具体设计、实际运用和学习成效评估。

书目三十二:

《超越标准化考试:表现性评价如何促进21世纪学习》

作者:[美] 琳达•达令-哈蒙德

简介:

表现性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工作者们不停地分析其成本和收益,探索它代替高风险考试的可行性。《超越标准化考试:表现性评价如何促进21世纪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目前的表现性评价研究,并精准检阅了真实的案例。书中众多案例描绘了一幅蓝图,让我们看到学校如何通过补充更有效的考试来弥补传统考试的不足。琳达·达令-哈蒙德和一群学界领军人物一起,归纳了众多经验教训、新方向以及具体的建议,汇成了这部精练易懂的文集。

书目三十三:

《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

作者:周文叶

简介:

本书包括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开发技术和实践运用三大部分。在厘清表现性评价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本书重点探讨了表现性评价的开发技术,并以具体的案例阐释了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中促进教与学的机制以及实践路径,最后讨论了表现性评价在外部评价中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书目三十四:

《让教师学会提问》

作者:Jay McTighe / Grant Wiggins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简介:

课堂上总少不了提问的身影,但怎么让提问发挥最大的作用呢?作为有效教学的研究专家,本书的两位作者围绕“基本问题”给出了具体策略:

提出一个开放式的、能引发思考的基本问题。

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基本问题。

通过简化的四步或更为精细的八步将基本问题运用于课堂教学。

修订提出的基本问题以消除学生沉默不语或回答离题等现象。

创设课堂探究文化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

关注技能学习的数学、体育等学科同样可以使用基本问题。

……

从问题的设计到问题的使用,从具体学科提问案例到教师提问中的常见问题,本书一一道来,必能帮助教师掌握课堂提问策略,以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

书目三十五:

《爱弥儿》

作者:[法] 卢梭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简介: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一篇很大程度上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以及第一部教育小说。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卢梭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

书目三十六:

《什么是教育》

作者:[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等。书中充盈着雅氏关于教育的洞见,如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他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互相照亮;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并提出了本真的教育的方法。

书目三十七:

《教育的目的》

作者:怀海特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简介: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这些富有创见而深刻的教育观念,对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参考价值。

书目三十八:

《教育何为》

作者:弗里德里希·尼采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译者:周国平

简介:

尼采青年时期代表作,饱含尼采作为一名德国教育亲历者的新鲜感受,也贯穿一位哲学家的深度思考。为了生存,人必须学习,但任何只把谋生方式树为前景的教育,绝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是一份指导人们进行生存斗争的“说明书”。《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

书目三十九:

《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者:约翰·杜威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译者:王承绪

简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书目四十:

《论语》

出版社:中华书局

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举报/反馈

A教育知道

625获赞 446粉丝
分享最前沿的教育资讯,最实用的学习资料。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