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我用儒家与别人相处,用道家与自己相处,时长共47秒)
傅佩荣:我用儒家与别人相处,用道家与自己相处
8月20日晚上,当代著名哲学家傅佩荣在2023南国书香节主会场举办“读哲学书的方法:以《道德经》和《论语》为例”讲座。
在读者心目中,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享有“全球华人的国学导师”美誉。讲座伊始,三句不离本行的傅佩荣,便开宗明义将所有图书分成了两种:哲学书与非哲学书。
在傅佩荣看来,“非哲学书”最为读者所熟悉:它有人物、有故事,还有感慨,因此生动可读。“我看非哲学书都要看三遍:第一遍看事实,第二遍看事实的逻辑,第三遍看人性的逻辑。”
然而,拿到了让人“头大”的哲学经典,到底应该怎么读?傅佩荣向听众介绍诠释哲学的观念:读一本哲学书之前,需要知道它“究竟”说什么?它“想要”说什么?它“能够”说什么?它“应该”说什么?
“读哲学书需要‘经典与经验配合’。如果哲学今天无法进行实践,那么这个话读了也是没用的。”哲学说起来虽然复杂,但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哲学必须基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任何经验只要存在,就需要一个理由来解释。”
对傅佩荣来说,随着人生经验一起“成长”,是哲学书的神奇之处:“你不同的生命阶段去读哲学书,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一样。你生病了看哲学体验又不一样,等到你生命快结束的时候,终于觉悟了,也来不及了。”话音刚落,引起全场一阵笑声。
学贯中西,儒道兼修,对傅佩荣本人来说,儒家还是道家更有魅力?“我用儒家来跟别人相处,我用道家来跟自己相处:我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的作风;但我得到别人的肯定、别人的批评,我一点都不在意,这是道家的作风,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
当代大学生面对人生的困惑,儒家与道家的智慧又有哪些解决之道?问答环节上,有读者问傅佩荣:大学生发现选择的专业不是自己的热爱,怎么办?
“念大学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是这样。一半以上的人都跟你一样,你担什么心?”在傅佩荣看来,大学只是一个“基础训练”,进入社会之后还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思考,“绝不是说找到工作就停下来了,那是浪费你生命的资源”。
傅佩荣还为当代年轻人开了一味“哲学药方”——“认识你自己”:“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要记得生命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一辈子的事。”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作者】 杨逸;仇敏业;龙达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