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清 北京报道
随着韩国、日本面板巨头相继退出LCD(液晶显示器)的生产,LCD行业正迎来新的拐点,也对面板行业及下游的消费电子产业产生潜在、深远的影响。
近日,日本显示器公司(JDI)和松下公司宣布LCD面板停产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LCD此前一直是显示面板的主流,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电视等的屏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韩国面板巨头三星和LGD也已在2022年先后宣布正式停产LCD面板的决定,将重心转向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在韩国、日本巨头相继停产LCD的背景下,产能进一步向中国面板厂集中。进入2023年,全球十家大尺寸LCD面板厂只剩八家;中国大陆LCD面板厂的出货量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突破七成。
日韩面板巨头相继退出LCD生产背后的考量是什么?LCD未来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大?相关举措又会对整个面板产业以及下游的消费电子行业带来哪些影响?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敏告诉记者,全球终端市场不振,加上自身产能规模受限,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逐步下降,最终导致韩日面板厂LCD业务亏损,并陆续停产LCD。而这对全球面板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业链重心转移到中国大陆,同时对产业周期运行、企业运营策略及竞争方式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韩日相继退出的背后
8月2日,松下公司发布了2024财年第一财季的财报,宣布清算旗下的LCD面板业务子公司PLD(松下液晶面板有限公司)。同日,JDI宣布将在2025年3月前停止其日本鸟取工厂的LCD面板生产。
松下于2006 年开始在茂原市的工厂生产LCD面板,2010年4月开始在姬路市的工厂生产,同年10月组建了PLD。
记者注意到,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LCD面板市场环境发生变化,PLD 2019年11月宣布将在2021年停产LCD面板,停产后将专注于库存产品的销售。如今清算PLD,意味着松下彻底退出LCD面板市场。
JDI则成立于2012年,由政府背景的投资基金INCJ(产业革新机构)整合了索尼、东芝和日立三大厂商的LCD屏幕部门而成,是日本硕果仅存的面板巨头。
JDI方面称,鸟取工厂主要使用非晶硅(a-Si)技术生产汽车LCD面板,而a-Si面板的客户需求逐渐下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更先进的低温多晶硅(LTPS)面板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加上工厂产线的生产率和成本竞争力低,JDI决定结束LCD面板生产,以更好响应客户需求,增强竞争力并提高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面板巨头三星和LGD已在2022年先后宣布停产LCD面板。三星显示于2022年6月完全放弃了LCD面板业务,重心转向QD-OLED面板;LGD则停止韩国本土LCD电视面板产线,发展重心也向OLED倾斜。
韩国、日本面板厂相继退出LCD的行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技术变革关系密切。一方面,国内的京东方(BOE)、TCL华星、惠科等面板企业在LCD领域的产能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LCD的整体盈利能力因供给增加相应下降;另一方面,OLED、MLED(Micro LED、MiniLED的统称)等新型显示技术崛起,为面板巨头提供了换道领跑的新机遇,三星、LGD、JDI等在LCD业务利润空间被挤压乃至亏损的背景下,进行业务转型,想在OLED等市场取得先发优势和主动权,从而保持全球市场竞争力和地位。
国内企业份额增至七成 周期性减弱
韩国、日本面板厂相继停产LCD的最直接影响是,产能迅速向国内企业集中,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大陆面板厂的话语权。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中国大陆LCD电视面板厂的市场占有率预估将于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70.4%,市场占有率前三的京东方、TCL华星、惠科在2023年仍将是LCD电视面板出货量前三大厂商。
而在显示器面板领域,中国大陆面板厂同样占据优势份额。从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高刷新率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量来看,中国大陆前两大面板厂京东方、TCL华星的市场占有率合计过半。
面板产业是典型的强周期性行业,面板价格及产能产量会随着市场供需发生周期性的起伏波动,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企业减产→价格回升→企业扩产。
如今,产能迅速向头部企业集中的结果是,国内头部几家面板巨头对LCD整体产能和供给的把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业内普遍认为,这将会让LCD行业的周期性和波动幅度减弱,面板巨头的业绩波动也会相应减少。
目前,中国大陆已全面确立全球LCD面板的霸主地位,话语权掌握在京东方等国内面板龙头手里,到2023年年中,国内面板巨头已形成较成熟的以销定产的市场导向模式。“以前面板厂往往是满产满销,因此市场表现不好时,只能降价。但如今产能集中到几家国内面板企业后,容易形成共识,进行以销定产,就是通过稼动率的调整来控制和影响价格的波动,所以去年10月份有一次短暂价格上涨,今年2月份开始,主力尺寸的面板价格出现大幅上扬。”董敏表示。
2022年10月和2023年2月两次面板价格上涨,都是面板厂通过控制稼动率来调节面板价格波动的成功的尝试。
面板厂认为,接下来在继续调控稼动率,按需求生产的策略下,电视面板价格仍有望维持上涨动能。而显示器和笔电面板方面,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副总范博毓预计,显示器面板仍有涨价空间,部分笔电面板仍将维持微幅涨势。
业内预计,2023年面板行业供需失衡已缓解,面板周期可能正迎来拐点。对此,董敏表达了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通过以销定产实现的价格上涨,很难判定是行业拐点。因为目前终端需求并不很好,面板厂的产能大于终端需求,前期面板价格已有不少涨幅,而下游整机终端的涨幅无法覆盖这些成本增长(市场需求不好,手机电脑等终端难涨价,且多降价促销),面板厂也会考虑到下游整机厂的运行情况和情绪。所以接下来进入9月份,面板价格大概率会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LCD未来市场空间有多大?
LCD近几十年来一直是面板产业的主流,日本、中国台湾、韩国都曾先后占据该领域的主导地位,如今,韩国、日本面板厂相继退出,中国台湾面板厂选择减产,转向OLED等新兴显示技术。LCD过时了吗?未来市场空间还有多大?
目前行业主流的观点是,LCD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依然是面板行业的一个主流。国际市场调研机构WitDisplay认为,未来的5~8年,LCD面板仍将是显示产业的主流技术产品;而且,LCD面板的周期属性正在减弱。
“实际上,近几年在MiniLED背光等技术的加持下,LCD的显示性能有了显著提升,相比OLED等,性价比具备很大优势”,董敏认为,LCD或者说Mini LED加持的LCD会是大尺寸显示面板的主流。
而从市场的供需层面来说,未来市场对LCD的需求依然稳定。首先,占据显示面板出货面积的70%以上的电视未来将稳定增长,中美等电视市场的大尺寸化发展迅速,带动全球面板的大尺寸化加速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电视市场的平均尺寸为51.4英寸,而中国平均尺寸最近已突破60英寸。其次,商用及公共信息显示的多个领域,短期来说,预计2024年LCD商用显示屏需求将增长至少10%。长期来看,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将带动作为人机交互界面的面板业务稳定增长。
而从技术取代的层面来说,LCD的市场基本盘依然稳固。Wit Display认为,在显示器、电视等大尺寸显示应用上,OLED不具备优势,LCD将在未来5~10年内仍是市场主流。OLED则主要在小尺寸领域上发展。
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2年,全球显示面板市场出货总面积约为2.4亿平方米,其中,LCD面板的出货面积为93%,占绝对优势,OLED面板仅为6.8%。在电视领域,2022年LCD出货面积占比高达96%,占绝对主导。OLED受限于自身高成本、低良率等因素,加上差价巨大,目前仅用于众多电视品牌的少量机型,销量有限。
在显示器领域,2022年,全球LCD显示器出货面积为2655万平方米,占比高达99.8%,OLED显示器占比仅为0.2%。至少未来3年,显示器的主要演变方向将以Mini LED背光的LCD显示器为主,而非OLED。
而在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领域,2022年,全球LCD面板在整体出货面积的占比达97%,OLED出货面积占比仅3%左右。性价比不足,是OLED渗透率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现在OLED对LCD形成较大威胁和替代的是中小尺寸面板的手机领域,基于柔性、色彩、对比度等方面优势,目前全球手机的旗舰机型基本都用上了OLED屏幕,苹果手机仅剩SE系列还在用LCD屏幕。业内预计到2028年,OLED将达到近50%的渗透率,不过LCD面板凭借成本优势,仍能守住部分中低端市场。
目前,面板显示技术有LCD、OLED、Mini LED、Micro LED等,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全球面板巨头对这些路线多是全面布局。
WitDisplay认为,从技术特性、技术突破、以及产业链瓶颈来看,Micro LED的发展机会有可能超越OLED,成为应用更广的显示技术。不过,由于技术、成本及供应链的不足,Micro LED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较长距离。为此,未来相当长时间内,LCD面板仍是市场主流,OLED和MicroLED构成的替代风险预期可控。
不过,新兴显示技术涌现、LCD市场份额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接下来国内面板生产商需要认真思考和提前应对的现实问题。为此,董敏建议,希望国内面板厂能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能够对“卡脖子”的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方面实现突破创新;同时积极拓展新兴的应用场景,将传统的一些产品功能进行创新,延伸到新的场景和产品中;最后还是要加强知产产权和技术专利的布局。这些会让面板厂未来的经营具备更大的弹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