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儿童和青少年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使命,肩负着国家富强的重任,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困扰我国多年,在一系列有关政策颁布与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1.有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小学生的骨骼、肌肉、心肺等器官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预防和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科学研究证明:小学生坚持上好体育课,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骨质增强,促进生长发育,使儿童身高迅速增长。
2.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
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小学生的情绪和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自信心和乐观态度。体育锻炼还可以塑造小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培养团结、协作、竞争、拼搏等精神。
3.有利于小学生的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可以让小学生结识更多的朋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还可以让小学生接触更多的社会环境,增加社会经验和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剧烈,名校光环效应深入人心,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殷切厚望,学校对学生升学率的过分重视,致使学校与家庭十分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因此学生作业量严重超出正常范围,完成超量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日常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自由锻炼的时间相应减少,因此学业负担成为学生体育活动减少的首要原因。
其次现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大幅度的提升,人们摄入能量远大于日常所需能量,同时体力活动在日常活动中所占比逐渐下降,长期久坐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再者伴随电子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儿童与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也会影响日常体育活动的锻炼;
最后在体育课程新课标颁布前我国体育课授课的内容多集中在简单而重复的运动技能,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习惯的培养。
体育素养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体质健康,而且在青少年体育文化知识、体育品质、体育行为及体育意识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发挥体育在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素养作为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水平和心理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增强我国居民体质健康水平应该从小学健康教育抓起,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以促进全民健康水平发展,更好的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
1.体育活动的推广效果显著
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时间,调节学习情绪,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
2.课外锻炼和竞赛的参与度不高
小学生课外锻炼时间普遍不足,平均每天只有0.8小时,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天1小时。小学生所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少数几项,缺乏多样性和广泛性。小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也较少,竞赛项目也较单一,缺乏激励和挑战性。
3.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有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不提倡安排大强度练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家长对家庭体育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或者过分干涉孩子的运动选择和方式。很多学生对家庭体育作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或者随意应付和作弊。很多教师对家庭体育作业缺乏专业指导和有效监督,或者忽视家长反馈和沟通。
1.易变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大,好动心理也极强,很容易被一件事物所吸引,且不停的在发生变化。他们喜欢玩闹,在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很短暂,在练习或游戏等做任务的过程中也不能够完全集中注意力,总是变来变去。
2.阶段性
小学生的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在体育课前的集合整队和准备活动以及自我练习时发生的较多,在一节体育课的开始,往往容易使小学生心情愉悦,无法从玩耍的心情中平复,再加上体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是在室外进行的,小学生本身自控能力就弱,又极其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在初上课阶段,较容易出现不站队,打闹,随意讲话等问题行为。
3.教师因素
部分体育教师在小学生体育课的上课过程中,忽略了小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及兴趣爱好,一味的照搬教学大纲,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本该活跃的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从热身,跑圈,准备活动等没有新意,每节课基本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
还有一部分教师下达口令时表达模糊,语言表达能力弱,很多学生不明白,不知道往哪里走或者怎样做,也没有发现问题及时做出矫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此时就会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
4.外部环境因素
体育课除了雨雪天气,大多都是在室外进行,很容易受到天气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多学校的操场设置在马路边上,靠近公园等,外来人员特别容易对小学生造成影响,使他们注意力转移。
另外,现在每个班级的人数过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可能人人都时刻注意到,这就导致没有及时被发现的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再加上场地有限,时常几个班级一起上课,人数众多,场地和器材不够,每个班级在做练习活动时也会相互影响。
5.体育课时量无法保证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要求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按照教会、勤练、常赛,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但在实际中,由于各种原因,如应试压力、师资不足、场地有限等,导致很多小学无法按照规定执行体育课程,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经常被挤占或取消。
6.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小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等指标虽然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国际水平;小学生的跑步、跳远、仰卧起坐等项目的合格率也有所下降。这说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原因之一是很多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枯燥,只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小学的体育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提供科学和有趣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1.优化体育课堂设计
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一直是小学体育教师的重点教学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体育教学。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多运用游戏法,活跃练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再次,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以及各种教学法的相互配合。
2.转变观念,家校结合
教师和家长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重视体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运动目标和方法,增强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3.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习惯,为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做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设大课间、开设体育兴趣班、特长班,组建校队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定期举办校运会,举办各校之间的专项运动比赛,增强体育运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多会采用游戏法,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体育参与意识。
4.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体育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和竞赛中学习和运用体育知识和技能,从中获得运动乐趣和成功感,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
5.体育课堂融入思政教育
体育品德融入体育教育课堂中,首先做好对师资队伍政治思想的培养,教师应不断学习、践行和丰富体育品德文化内涵,只有教师对体育品德文化有了深刻的认知,才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6.加大体育设施建设
各地应按照学校建设标准,因校制宜,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学校应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购买多种体育器材,以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