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医生收入近段时间受到高度关注,某些医务人员巨额财产频频曝光在公众面前,频频刷新公众认知。在大家看来,医生的职业真是“一朝入行,一年买房,一生风光”。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医生群体真的是高薪群体吗?
在外面的人看来,医生是:高学历+高地位+高科技+高收入+高福利。
医生们自我认为: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累+赚得比猴少。
为何业内外认知如此割裂?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末国内有执业资质的医生总人数约450万人,分布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从业医生人数较过去有了巨大飞跃。
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医生平均临床收入9.4万元,其中70%医生税后年收入不到10万元,当中住院医生占比高达83%。
年收入9万多元,在我国算是中等略为偏上的“打工人”水平,医生群体有“金字塔”一般的学术、技术结构,位于塔尖和上半部的人,收入是可观的,但月薪三五千至七八千,才是全国绝大部分普通医生的收入现状。
没有比较就没有直观认识,我国的近邻日本,医疗事业较为发达完备,他们的医生队伍收入情况如何?
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2021年《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数据,日本医生平均年收入约1261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63万元。
换句话说,我国医生收入看是和谁比,如果是国内普通企业员工比,是高了一截的,如果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根本不够看。关键是,日本的医生收入在发达国家不算高,这么看来,我国医生收入低得可怜。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公序良俗又对医生道德有很高的要求,千百年来传统中医就树立了悬壶济世的名声;五十年前盛行的赤脚医生,不拿一分钱工资,靠双腿奔走解决了大量村民的病痛;近些年突发医疗公共卫生事件,冲在最前面的必定是医护人员,无愧于“最美”的称号。
一边是救死扶伤职业要求,容错率极为苛刻,还要应对病患数量较大、病患个体诉求繁多的现实,公立医院医生超负荷工作和频繁加班是常态;一边是大多数公立医院医生收入并没有外人看来那么高,工作量和技能与收入倒挂的现象很突出。
医生同样是普通人,同样要成家立业,同样要解决家里长短,同样要供房贷出彩礼养孩子,大量普通医生同样面临工作和家庭两边难以兼顾、工资收入不够花销的困窘。
有些人总喜欢拿年入数百万、月薪十万以上的医生举例,其实这部分人在医生队伍里是千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存在,真正顶起公立医院日常运行的,是小医生、规培医生、实习医生群体,加上底层小护士、广大合同工,没有他们,无论哪家医院,顷刻乱套,甚至瘫痪。
影响医生收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很多人立即浮现出这些计较:
不同城市收入大不相同,比如广州和兰州肯定不一样。
不同医院收入大不相同,比如三甲和二乙肯定不一样。
同一城市不同医院收入大不相同,比如综合医院和社区门诊肯定不一样。
同一医院不同科室收入大不相同,比如心外科和骨科肯定不一样。
同一科室不同级别医生收入不同,比如副高医生和住院医生肯定不一样。
同一级别不同工作量收入不同,比如一个靠门诊一个有手术肯定不一样。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各种变量,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普适性公式要搞清,这才是公立医院普通医生的真实收入水平:
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其他收入=医生实际收入
基本工资实际差不多,三五百左右的差别,有的甚至忽略不计。
绩效奖金可就有门道了,这是医生收入的核心,大致可以这样理解:绩效奖金=治疗病例数x病种复杂程度x分配系数。
治疗病例数越多,说明该医院/科室优势越明显;病种越复杂,被医生攻克了,对医院是极大宣传和加分,这两项当然与医生收入关系很大。
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分配系数,相当于“切蛋糕”。
如果是科主任,这个蛋糕是他来切,他当然最高,或他认为谁最高就给谁;如果是带组主任,组里的蛋糕当然是他来切;如果是本科室的正式医生,职称越高,职级越高,蛋糕自然分得最多。
最悲催的是规培医生,不是“本科室的人”,大部分被忽视了,但活是一点没少干。或者是“本科室的人”,但刚来三两年,收入自然也提不起来。
而其他收入,就包括授课费、“飞刀费”、其他医疗劳务收入等,这个与个人的行业地位、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一般是医生从业时间越长,职级职务越高,其他收入就越高。
所以,这才是医生真实收入的“核心密码”。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内科规培以上,可能只有三四千基本工资,但一个大医院的重点科室主任,月薪五万起步也不奇怪。
但这些收入和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医生相比,根本不够看。
医生也是社会一分子,也是普通人,很多都是“穿着白大褂”的普通打工人,起早贪黑、兢兢业业,挣点辛苦钱养家糊口,希望收入高一点无可厚非,让真本事换干净钱,这是对医疗事业的正面激励。对于那些玷污了医生名声的收入,则坚决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