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乐琪 实习记者 王瑶琦 柴嵘
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热爱传播健康知识的医生,他们用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出贡献。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医学科普“大咖”,倾听他们的心路历程。
眼科医生陶勇:用科普实现“治未病”
今年,一篇题为《眼科医生陶勇,重新拿起了手术刀》的报道登上热搜,这位勇敢而坚强的医生再度走入公众视野。他以创业者身份拿起“科技手术刀”的故事,令无数人动容。如今仍然坚持出诊的陶勇,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拥有千万粉丝的医学科普博主。
出版《保护眼睛大作战》科普漫画、参加眼科健康科普直播讲座、以“虚拟数字人”形式录制科普短视频……近年来,陶勇步履不停,利用多个平台分享医学知识和健康常识。上周,记者见到了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他的眼中,看不出三年前伤医事件的深深阴翳,相反闪现的是追求理想的无比坚毅。
陶勇告诉记者,自己从医源于母亲的经历。他的母亲是一名沙眼患者,幼年的陶勇看到医生细心地为母亲一颗颗挑出眼结石,立志成为眼科医生的“种子”就在他心底萌发。
古语云:宁可架上药生尘,不愿世间人得病。从医如是,科普亦如是。“最好的医生应该是预防在前,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这是最佳的治疗方式,科普则是实现治未病最有效的手段。”陶勇表示,无论是服用保健药,还是做医学干预,都成本高昂,且必须承担可能的副作用。但是聆听科普却简单有效,通过改变人的习惯,帮助其重回健康的轨道,从而远离疾病。“我热爱科普的原因,也是希望到医院治疗的人越来越少。”
有一次,一位来自东北的大姐找到陶勇,她的眼睛充血发炎,到处寻医问药,但总不见起色。经过检查,陶勇发现她患有较为罕见的白塞氏病。“我就是听完你的葡萄膜炎科普视频,才猜测可能患有特殊疾病,所以就冲着你过来了。”接受陶勇的诊断后,这位大姐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您实在太厉害了!”此后,陶勇更加坚定地相信,从事科普能够给予更多患者帮助。
在“眼科医生陶勇”的视频号上,每天更新的内容既有“眼睛肿了到底是热敷还是冷敷”等眼科健康知识,也有“弹钢琴容易得近视吗”等趣味内容,还有“强降雨过后,保证作息规律”等热点科普。这些科普选题很多来源于网上的热搜词,以及陶勇身边的亲朋好友和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我国近视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们努力的方向是通过宣传正确的用眼知识,降低0至16岁儿童的近视发生率。”陶勇说,自己正带领团队进行一项名为“光M计划”的公益行动,利用科普、人文和公益的手段帮助视障群体,从扫除“眼盲”到扫除“心盲”,使他们得到心理关爱、生活重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指导,甚至全生命周期的关怀。
陶勇说,传统的医生“圆心”是医院,“半径”是诊室、药房和手术室。而现在的医生,“圆心”还是医院,“半径”增加了科技和科普,“在科普中发光发热,是每一位青年医生应该扛起的重任。”
“猫大夫”缪中荣:很多公众号读者慕名来看病
“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减重还有哪条路可走?”清晨6时45分,“猫大夫医学科普”公众号开始推送一条医学科普漫画:简单生动的卡通造型,寥寥数笔,讲解了多种减肥“秘诀”。不到1个小时,阅读量已突破6000次。看到推文后台很多读者留言点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露出欣慰的笑容。
缪中荣就是“猫大夫医学科普”公众号的创始人。因姓氏读音与“喵”相近,人送雅号“猫大夫”。
缪中荣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一沓学术期刊和论文。而墙上,又增添了一丝人文气息——挂着两幅竹子和荷花的水墨画。
“这两幅画是我的作品,画画和做医生的道理是相同的。”自幼喜爱美术、常年坚持绘画的缪中荣说,每次做手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就如同精心打磨一件艺术品。把绘画和医学相结合的灵感,也迸发于日常与患者的交流中。
临床医生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即专业的医学难以用通俗的语言向普通患者阐明。当患者和家属身处医院时,面对复杂疾病的焦虑会被放大。如果能够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康复等各个方面讲给患者听,既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使疾病的治疗过程更顺畅,也能让医患关系变得融洽。
2015年,缪中荣“试水”医学科普,他执笔的《漫画脑卒中》通过可爱的漫画形象,介绍脑卒中知识,简单有趣,通俗易懂。2016年,缪中荣开启了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二师兄”何义舟的合作,科普脑卒中知识。他每天早上5点30分起床,写科普故事,“二师兄”则负责绘画,经编辑后,作品当天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
以缪中荣雅号命名的公众号——“猫大夫医学科普”于2017年底正式诞生,每天身着长袍的侠医形象的“猫大夫”,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解复杂晦涩的脑卒中知识,令读者过目难忘。“猫大夫”立时声名鹊起,在医生同行和患者间广受好评。目前,“猫大夫”已拥有50多万粉丝。
如今即将满8岁的“猫大夫”不再只是神经外科医生,而成长为一名“全科医生”,缪中荣更是邀请天坛医院更多科室的专家参与其中,科普的话题逐步扩大到新冠防护、慢性病防治等多个领域,“变的是话题,不变的是每天更新的节奏,八年如一日。”
“大名鼎鼎的‘猫大夫’,我们特地奔着您来,您的公众号我天天看。”采访当天,一名正在等候的患者笑着说,虽然是第一次见缪中荣,但却倍感亲切和信任。在缪中荣的门诊里,这样慕名而来的患者比比皆是。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用科普让医学变得简单。”缪中荣说,未来他希望著成一本“猫大夫”医学百科全书,把人类的所有疾病讲给普罗大众听。
“医路向前”的高巍:通过科普挽救了201条生命
高巍在医院家属院长大,对“药到病除”“转危为安”的耳濡目染,让医生这个职业在他眼中十分神圣。从小,他就立下从医的志向,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密云区第二人民医院。这是一家二级医院,同时也是一家社区医院。刚刚参加工作的高巍,成了一名离居民最近的“社区医生”。
“刚一上班,我就开始在日常工作中做科普了。”作为周边居民最信任、仰赖的社区医生,高巍在救治疾病的同时,也发现“街坊”们对疾病时常存在误区,甚至有因此延误病情的情况发生。当时,利用互联网做科普还不是很普及,高巍将发现的健康误区、治疗和用药的注意事项、对疾病的正确解读等科普内容打印出来,挨个儿分发给他的病人。
2015年,高巍调职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急诊外科,成了一名急诊医生,其间许多经历触动着他的医者之心。一名从市区来到乡间姥姥家度假的女孩,因被蜜蜂蜇伤而出现了大面积皮疹、大小便失禁等全身过敏反应。家长放弃了距家路程仅3分钟的社区医院,坚持到车程半小时外的大医院求治。当患儿抵达医院时,已因喉头水肿而窒息离世了。
“如果家长第一时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样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孩子家人的失声痛哭,回响在高巍耳畔,“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医学知识,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挽回一个家庭。”这样的信念,在他心里愈发坚定。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2017年起,高巍先后在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创建了“医路向前巍子”自媒体账号,选择公众最亟需、最关注的话题,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等途径向公众科普医学知识、宣教急救技能、粉碎健康谣言,目前全平台粉丝总数已达近4000万。
“通过各种途径向我反馈,因我在网络科普的急救方法而挽救了自己或家人生命的,至今已有201人。”2020年的一天凌晨,一名中年女士推开诊室的门,找到正在值夜班的高巍。“您是巍子大夫吧?”虽然高巍戴着口罩,但来者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没待高巍反应,女士“扑通”就跪在了他面前,不住道谢。
原来,就在几天前,她的孩子吃水果时不小心卡住喉咙,危在旦夕。危急之际,她利用“巍子视频”里教授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回孩子的生命。
这样的案例,坚定了高巍“科普救人”的决心。一线急诊科医生的工作固然辛苦忙碌,但他从未想过放弃科普。除线上科普外,他几乎每周都要自发前往各类场所,进行线下宣教和义诊。
高巍说:“谢谢医生,救了我的命”,这样的谢语固然让人感到欣慰,但也不如“谢谢医生,让我有能力自救”的反馈,让医者更感到安心。